[發明專利]解決還田秸稈腐解爭氮的秸稈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82526.X | 申請日: | 2017-03-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0019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10 |
| 發明(設計)人: | 楊云馬;孫彥銘;賈良良;黃少輝;楊軍芳;遲吉娜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C05G1/00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輕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張培元 |
| 地址: | 050051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解決 還田 秸稈 腐解爭氮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解決還田秸稈腐解爭氮的秸稈處理方法,以抑制或延遲還田秸稈腐解為技術思想,通過控制還田秸稈碎塊體積大小,對還田秸稈腐解進行前期抑制后期解抑制,同時輔以特定化學肥料使用配比和劑量,解決還田秸稈自然腐解導致的作物減產問題。本發明突破了現有科研思路中通過加速還田秸稈腐解解決其與作物爭氮肥的技術思路,進行反向試驗設計讓腐解過程延緩進行,將秸稈腐解過程中微生物固氮與小麥等下季作物吸氮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開,從而使秸稈腐解爭氮對小麥生長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是針對還田秸稈自然腐解爭氮導致的作物減產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適用于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種植區域。
背景技術
秸稈還田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小麥玉米輪作制度下,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是目前秸稈處理的主要方式。秸稈還田能夠有效遏制由于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且還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積累,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土壤。
秸稈還田與不還田相比,增加了養分投入,應該有利于提高小麥產量。然而,許多研究發現,秸稈還田對小麥出苗、分蘗、總莖數等有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尤其是在不施氮肥或氮肥用量較低時,秸稈還田反而會引起小麥的減產,這一現象在陜西、安徽等地秸稈還田試驗中均有體現。增加氮肥底施比例或降低秸稈還田量,則能夠消除由于秸稈還田對小麥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小麥產量。其主要原因是秸稈腐解與小麥生長爭氮所致。由于秸稈具有較高的C/N比,微生物在分解過程中需要吸收利用外源氮素,這樣就會降低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出現了所謂“秸稈腐解爭氮”的問題。
小麥播種后20天左右進入三葉期,種子胚乳已全部耗盡,植株自此完全轉為自養,并且此時次生根開始生長、分蘗開始進行。而有研究表明此時是秸稈腐解固氮最嚴重的時期,玉米秸稈腐解第16天左右,土壤速效氮含量達最低值;如果不加氮素,或氮素施入量不足,土壤速效氮甚至處于耗竭狀態。即使配施氮肥,40天以內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仍低于秸稈不還田的土壤。此時正值小麥冬前分蘗的關鍵時期,土壤中速效氮供應不足,勢必會影響小麥生長、降低分蘗數量。
目前,幾乎所有調控秸稈腐解的研究、措施、方法均以促進秸稈腐解為調控方向,其最主要的方式是加入微生物菌劑,以加速秸稈腐解,而帶來的后果是加劇土壤速效氮的固定程度。除非有一種方法能夠使還田秸稈在小麥根系吸收土壤養分以前完全腐解,大約在兩周內完全分解掉。但是目前的技術好像還不能達到。即使能夠找到一種菌劑可以在大田環境下兩周內完全分解玉米秸稈,如此快的分解速度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解決還田秸稈腐解爭氮的秸稈處理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解決還田秸稈腐解爭氮的秸稈處理方法,以抑制或延遲還田秸稈腐解為技術思想,通過控制還田秸稈碎塊體積大小,對還田秸稈腐解進行前期抑制后期解抑制,同時輔以特定化學肥料使用配比和劑量,解決還田秸稈自然腐解導致的作物減產問題。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將還田秸稈的粉碎處理改換為切段處理,切段長度為3-10cm。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將還田秸稈的粉碎處理改換為切段處理,切段長度為3-6cm。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玉米秸稈還田且下一個生產季種植冬小麥時,化學肥料配比和施用劑量為:底肥N 60-120 kg.hm-2,P2O5 75-150 kg.hm-2,K2O 45-90kg.h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未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8252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