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82349.5 | 申請日: | 2017-03-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666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21 |
| 發明(設計)人: | 鄧日富;楊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4B28/04 | 分類號: | C04B2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趙蕊紅 |
| 地址: | 510006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柔性 混凝土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柔性混凝土具有耐久性好,韌性高,強度高,彈性模量低且適合路面車輛運行等優點。其技術發展成為了建筑行業重點研究并關注的混凝土技術之一。
隨著我國高等級公路的不斷修建,公路的等級也在不斷地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的缺陷逐漸顯現出來,其不利于車輛高速、安全、舒適地行駛,具體體現在:(1)路面平整度差,行車舒適性不好。水泥混凝土的模量大,收縮性強,平整度差,汽車在其上行駛時,振動幅度大,影響行車舒適性;(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衰減較快,行車安全性較差。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剛通車時,采取拉槽刻痕等技術措施來改善其表面的抗滑性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磨耗增大,抗滑能力很快降低,給車輛在道路上高速行駛帶來了安全隱患。
除上述情況外,在當前高速公路路面特殊使用環境與鋪裝層施工,防火安全,行駛舒適度和耐久性等使用要求之間矛盾的基礎上,使得混凝土技術難以大規模應用于實際工程中,最終脫離實際應用。
因此,隨著中國進入了路面養護的新階段,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及其制備方法以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甚為必要,且刻不容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低彈性模量、高韌性、高強度抗壓的柔性早強混凝土,該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能夠緩和高速公路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車舒適度差的情況,且能夠既保持普通混凝土在施工、防火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優點,又兼備柔性路面材料所具有的行車舒適度。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低彈性模量、高韌性、高強度抗壓的柔性早強混凝土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手段實現。
提供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包括膠凝材料,機制砂,碎石,水泥,引發劑,促進劑和白乳膠,其中膠骨比為1:6,砂率45%,水泥摻量10%,白乳膠摻量2%~4%,其中水泥摻量是相對于骨料質量摻加,白乳膠摻量是相對于膠凝材料質量摻加。
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包括膠凝材料,機制砂,碎石,水泥,引發劑,促進劑和白乳膠,其中膠骨比為1:6,砂率45%,水泥摻量10%,白乳膠摻量3%,其中水泥摻量是相對于骨料質量摻加,白乳膠摻量是相對于膠凝材料質量摻加。
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包括膠凝材料,機制砂,碎石,水泥,引發劑,促進劑和白乳膠,每立方米混凝土各組分的用量如下:膠凝材料316kg,機制砂853kg,碎石1043kg,水泥190kg,引發劑13kg,促進劑13kg,白乳膠9kg。
其中,水泥為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28天膠砂抗壓強度大于等于48MPa,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小于等于26%。
其中,膠凝材料為191C不飽和聚酯樹脂,固含量為63%~69%,黏度為400MPa·s~600MPa·s,所述不飽和聚酯,是由不飽和二元酸二元醇或者飽和二元酸不飽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具有酯鍵和不飽和雙鍵的線型高分子化合物。
其中,機制砂的細度模數為2.7~3.0,石粉含量體積比例小于等于4%,泥塊含量體積比例小于等于0.5%。
其中,碎石為5~20連續級配反擊破碎石,含泥量小于等于0.5%,泥塊含量不大于0.2%。
其中,引發劑為過氧化甲乙酮,所述促進劑為鈷含量為1%的異辛酸鈷。
其中,白乳膠是由醋酸乙烯單體在引發劑的作用下經聚合反應而制得的一種熱塑性粘合劑。
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模具內外清理,涂刷脫模劑;
第二步:將機制砂、碎石、水泥按從粗到細的投料順序投入到鐵盆中,攪拌60s,以致均勻;
第三步:與第二步同時進行,制備膠凝材料混合物,首先將引發劑加入到膠凝材料中,攪拌均勻,然后加入促進劑,攪拌均勻;再將白乳膠加入到膠凝材料中,攪拌均勻;
第四步:將膠凝材料混合物加入到鐵盆中,攪拌60s,即可得到本發明中的一種柔性早強混凝土;
第五步:澆筑混凝土到已處理好的模具處,將混凝土密實,抹刀抹平表面,靜置6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工業大學,未經廣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8234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