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波束通信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79702.4 | 申請日: | 2017-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3283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1-21 |
| 發明(設計)人: | 駱亞銘;陳翔;招溢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16/28 | 分類號: | H04W16/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鐘子敏 |
| 地址: | 516006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波束 通信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波束通信方法,該方法包括:基站/用戶設備使用波束與對方進行通信;判斷波束是否出現異常;若波束出現異常,則使用備用波束進行通信。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波束通信裝置。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能夠兼顧抗堵塞和傳輸性能,實現高性能低延遲的抗堵塞波束通信。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波束通信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新空口(New Radio,NR)系統被設想在高達100GHz的頻率范圍上運行,這被認為是用于容量改進的重要技術。然而,這面臨著脆弱的無線鏈路和高穿透損耗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采用波束賦形作為基本技術。因此,波束在NR系統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由于穿過物體的高穿透損耗和在高頻下物體邊緣的較差衍射,波束會對堵塞敏感。取決于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速度和導致堵塞的對象的運動,堵塞可以逐漸地或突然地發生。在某些情況下,突發堵塞使得波束性能下降地太快而不能及時地執行波束切換。隨著突發堵塞的繼續,用于基站和UE之間的控制和數據信號的鏈路將丟失。從而發生了波束鏈路故障。解決這種波束鏈路故障的正常隨機接入過程是非常耗時從而導致較大延遲。因此,沒有任何針對堵塞的防止或恢復操作而直接重新發起隨機接入將嚴重影響系統性能。另一方面,多波束傳輸可以增加抗堵塞的魯棒性。然而,始終開啟的多波束傳輸將占用更多的空域資源(波束),并且將由于功率分裂而犧牲傳輸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波束通信方法及裝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抗堵塞和傳輸性能無法兼顧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波束通信方法,該方法包括:使用波束與用戶設備進行通信;判斷波束是否出現異常;若波束出現異常,則使用備用波束與用戶設備進行通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波束通信方法,該方法包括:使用波束與基站進行通信;判斷波束是否出現異常;若波束出現異常,則使用備用波束與基站進行通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種波束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和通信電路,處理器連接通信電路;處理器用于執行指令以實現本發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種波束通信裝置,該裝置存儲有指令,指令被執行時實現本發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種波束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第一通信模塊,用于使用波束與用戶設備進行通信;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波束是否出現異常;第二通信模塊,用于在波束出現異常時使用備用波束與用戶設備進行通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種波束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第一通信模塊,用于使用波束與基站進行通信;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波束是否出現異常;第二通信模塊,用于在波束出現異常時使用備用波束與基站進行通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判斷與用戶設備/基站通信的波束是否出現異常,若出現異常則使用備用波束進行通信,波束出現異常包括波束堵塞。在突發波束堵塞且堵塞延續的情況下,與現有技術中的直接重新發起隨機接入相比,使用備用波束進行通信可以避免繼續使用出現異常的波束而導致波束鏈路故障以及隨后的隨機接入過程,縮短延遲;與現有技術中的多波束傳輸相比,在波束出現異常的情況下才使用備用波束可以有效的降低對空域資源的占用并提高傳輸性能;從而能夠兼顧抗堵塞和傳輸性能,實現高性能低延遲的抗堵塞波束通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波束通信方法第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波束通信方法第二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波束通信方法第三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波束通信方法第四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未經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970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