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78445.2 | 申請日: | 2017-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2806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25 |
| 發明(設計)人: | 姚立綱;萬年紅;曾雪蓮;謝志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K1/02 | 分類號: | B60K1/02;B60K17/0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馮建斌 |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機 耦合 二級 章動 變速裝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及其工作方法,包括由第一電機驅動轉動的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上套設有隨行星架的旋轉進行章動運動的外錐齒輪A和外錐齒輪B;還包括與外錐齒輪A嚙合的內錐齒輪A以及與外錐齒輪B相嚙合的內錐齒輪B,所述內錐齒輪A與動力輸出軸相連接,所述內錐齒輪B安裝于一單向軸承上并由第二電機驅動轉動。本發明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可實現單電機單獨工作或雙電機共同工作,結構簡單,控制難度小,制造成本低,徑向尺寸小,可以實現大的減速比。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電動大客車電驅動裝置一般采用單電機與傳統變速箱結合,通過變速箱的不同檔位實現客車爬坡和高速行駛的要求。為了提高經濟性和動力性,一些雙電機耦合變速裝置在電動客車上得到應用。申請號為201010100671.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適合純電動大客車的雙電機轉速耦合的電驅動裝置,由一組簡單行星齒輪機構、兩臺驅動電機、兩個減速器和一個鎖止器組成。通過對鎖止器的控制實現低速時由第一電機單獨驅動實現大變比減速后大扭矩輸出,高速時兩電機共同工作實現轉速耦合實現車輛高速的要求。
申請號為201410348074.4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新能源汽車雙電機耦合驅動系統及控制方法。由兩個驅動電機、兩套離合器總成和一套動力耦合器總成組成,實現對汽車的控制,滿足汽車行駛性能要求。
以上公開的電動汽車雙電機耦合驅動系統,在電機到車輪之間的變速裝置都比較復雜,包括有行星齒輪、固定速比齒輪機構,有些結構還有較多的離合器和鎖止器,雖有些機構能實現多種工作模式,但是變速裝置復雜,提高了控制系統的難度,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系統效率。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控制難度小,制造成本低的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本發明采用以下方案實現:一種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包括由第一電機驅動轉動的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上套設有隨行星架的旋轉進行章動運動的外錐齒輪A和外錐齒輪B;還包括與外錐齒輪A嚙合的內錐齒輪A以及與外錐齒輪B相嚙合的內錐齒輪B,所述內錐齒輪A與動力輸出軸相連接,所述內錐齒輪B安裝于第二電機的轉軸上,第二電機的轉軸上還安裝有單向軸承。
進一步的,所述外錐齒輪A、外錐齒輪B、內錐齒輪A和內錐齒輪B均為雙圓弧錐齒輪;所述動力輸出軸與傳動橋上的差速器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外錐齒輪A和外錐齒輪B做章動運動時的章動角相同。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一種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的工作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
(1)低轉速高扭矩工作模式:第一電機單獨驅動,第二電機不工作,內錐齒輪B反向轉動受單向軸承限制,單向軸承起到制動內錐齒輪B的效果,即為0,實現大變比減速,得到大扭矩輸出;
(2)雙電機動力耦合工作模式: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都工作,實現高速輸出;
(3)制動能量回收工作模式:制動時,處于低轉速高扭矩工作模式下可實現單電機能量回收;處于雙電機動力耦合工作模式下可實現雙電機能量回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雙電機耦合二級章動變速裝置可實現單電機單獨工作或雙電機共同工作,結構簡單,控制難度小,制造成本低,徑向尺寸小,可以實現大的減速比,解決了常規電動汽車中為了達到大的減速比而采用的多個減速機構,結構復雜,徑向尺寸大的問題。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和相關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構造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行星架構造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州大學,未經福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844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