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76991.2 | 申請日: | 2017-03-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768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25 |
| 發明(設計)人: | 王國明;魏麗;李金花;潘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5/12 | 分類號: | C01B35/12;C01B39/12 |
| 代理公司: | 青島高曉專利事務所37104 | 代理人: | 黃曉敏 |
| 地址: | 26606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硼酸 孔道 結構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硼酸鹽微孔材料制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一種非致密三維結構多硼酸鈉微孔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孔道結構材料由于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征以及優異的吸附、工業催化與離子交換等性能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非傳統的硅鋁酸鹽分子篩材料的研究與應用日趨活躍。硼酸鹽具有豐富多樣的晶體結構,成為非線性光學、激光晶體及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迄今為止,堿金屬、堿土金屬硼酸鹽的研究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大量自然界礦物及實驗室合成的堿-堿土金屬硼酸鹽被表征,這類化合物大多采用高溫固相法合成,通常有著致密相結構。從結構分析堿(土)金屬硼酸鹽大多聚集度較低,多數含1~6個硼原子,合成具有較大聚集程度的B-O簇存在很大的困難與挑戰,例如分立結構K7{(BO3)Mn[B12O18(OH)6]}H2O、Li3KB4O8,、iNa2Sr8B12O24F6Cl及Li3NaBaB6O12等。水(溶劑)熱合成方法在硼酸鹽體系的應用為制備較大聚集度、空曠骨架材料提供了可能。因此,尋求一種新型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及其制備方法,采用有機乙二胺和水強堿性環境,促進BO3、BO4單元共頂點聚集形成具有十二個B原子的[B12O18(OH)6]簇模塊,同時首次在結構中實現NaO6、NaO7多面體共頂點自組裝為堿金屬“鈉-氧”層。在此基礎上,基于氫鍵作用的[B12O18(OH)6]模塊形成的“硼-氧”超分子層與上述堿金屬“鈉-氧”層進一步鏈接形成了非致密結構三維多硼酸鈉材料,該材料及其制備在無機微孔硼酸鹽材料合成中尚屬首次,對進一步認識硼酸鹽的晶化組裝過程與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尋求設計提供一種在溶劑熱條件下制備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將Li2B4O7、硼砂混合在乙二胺和水中,在180℃的水(溶劑)熱環境下晶化,實現二維“硼-氧”超分子層與“鈉-氧”金屬層結構的組裝,制備出首例非致密結構三維多硼酸鈉微孔材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述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的分子式為[H3O][Na5B12O18(OH)6]·2H2O,分子量為689.77,晶體學數據為α=β=90°,γ=120°,Z=6;該材料具有一維規則孔道結構(如圖1所示),為三方晶系,R-3c空間群,最小不對稱單元中包含1.5個晶體學獨立的Na原子、2個硼原子、4個氧原子與游離水分子等。B原子采取常見的BO3平面三角形與BO4四面體模式,Na原子采取NaO6和NaO7兩種配位環境(如圖2所示),6個BO4四面體和6個BO2(OH)平面三角形聚合形成具有較大聚集度的[B12O18(OH)6]簇陰離子,相鄰的[B12O18(OH)6]簇陰離子通過氫鍵作用在ab平面形成二維超分子“硼-氧層”,9個NaO6與3個NaO7多面體通過共頂點在ab平面形成未曾發現的二維“鈉-氧”金屬層,二維超分子“硼-氧”層與二維“鈉-氧”金屬層沿c軸方向交替堆垛鏈接形成微孔硼酸鈉三維結構。
本發明制備多硼酸鈉孔道結構材料的具體過程為:
(1)、將金屬鈉源、硼源、有機胺和溶劑混合均勻,其中金屬鈉源與有機胺的摩爾比為1:36~37,硼源與有機胺的摩爾比為1:18~19,有機胺與溶劑的摩爾比為2.5:1,室溫下充分攪拌得到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大學,未經青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699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