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河流生態活性水岸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76359.8 | 申請日: | 2017-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2757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3 |
| 發明(設計)人: | 董建偉;王志彬;張曉輝;樊文;張天翼;孫偉;陳永明;谷小溪;隋媛媛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北京綠景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4;E02B3/06 |
| 代理公司: | 長春市吉利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李曉莉 |
| 地址: | 13002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河流 生態 活性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種河流生態活性水岸的制作方法,利用沿河岸構建的人工水岸,包括防滲層(1)、生態活性介質層(2)、污水分配管(3)、微生物投放管(4)、隔離膜(5)、無紡布隔離層(6)、生態混凝土保護層(7)、植被層(8)和微生物床(9),所述隔離膜(5)位于生態活性介質層(2)中,隔離膜(5)的一端與無紡布隔離層(6)相鄰并留有間隙,隔離膜(5)的另一端與人工水岸底部的防滲層(1)相鄰;所述微生物床(9)位于防滲層(1)與隔離膜(5)之間;
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步驟順次進行,
步驟一、構建分水建筑物
在河道上建設溢流堰或者利用河流原有的壅水建筑物,抬高河流水位,使污水進入污水分配管中;
步驟二、清理水岸基礎
根據河岸的高度、河岸的形狀及走向,確定污水分配管高程和水流比降,并清理擬建設水岸;
其中,對駁岸立墻式河岸,在墻底擬構建坡式水岸處的坡底部進行平整;對坡式水岸,按擬建設生態活性水岸坡長以及開挖所需高度,對坡底部進行平整;
步驟三、鋪設防滲層(1)
在平整后的水岸坡底部表面以及與原岸坡結合部鋪設防滲膜,或在平整后的水岸坡底部表面以及與原岸坡結合部鋪填防滲粘土,防止污染水深入河床;其中相鄰防滲膜采用焊接方式連接;
步驟四、鋪設下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兼作污水分配管(3)的基礎
鋪設厚度不少于0.5m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鋪設寬度根據水岸設計坡比確定;在鋪設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中預埋隔離膜(5)作為截流防滲膜,增大水流在生態活性介質層(2)內的停留時間;
下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鋪設平整后,在表面均勻撒布稻草或麥草,作為微生物床(9),撒布量以不覆蓋生態活性介質層(2)表面為度;
生態活性介質層(2)中的介質包括碎磚塊、碎混凝土塊、沸石塊、碎石塊和陶粒,介質平均粒徑為30 mm ~50mm,孔隙率不小于30%;
步驟五、布設污水分配管
在下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的上部鋪設污水分配管(3),污水分配管(3)的直徑根據凈化河水的水量以及河水的水質凈化參數確定,在污水分配管(3)的上部鉆出流孔,出流孔的數量按每6延長米管上出流孔的孔洞總面積大于管口面積的2倍;在污水分配管(3)的外部包裹無紡布,無紡布的單位面積質量為300 g/m2~400g/m2,
污水分配管(3)的首端和末端均用混凝土墻固定,在污水分配管(3)的末端安裝排空閘,排空閘開啟,水流將污水分配管(3)內沉積的污染物沖出,排空閘關閉,污水分配管(3)中水流產生壓力,從管壁上的出流孔進入生態活性介質層(2);
步驟六、鋪設上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
鋪設上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使覆蓋在污水分配管(3)上部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不少于100mm,其中上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選用的材與下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相同,在上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中每間隔10m埋入一根微生物投放管(4),微生物投放管(4)的直徑為10mm;
步驟七、構筑生態混凝土保護層(7)
在上層的生態活性介質層(2)的上表面鋪設單位面積質量為300 g/m2~400g/m2的無紡布,在無紡布的上表面鋪設一層碎石,碎石的粒徑為20 mm~30mm,形成無紡布隔離層(6),以防止水泥漿落下淤堵無紡布;
以平均粒徑40mm~50mm碎石或碎磚塊作為生態混凝土骨料,在生態混凝土骨料中加入水泥形成生態混凝土,水泥用量為300 kg/m3~320kg/m3,立方體抗壓強度不低于5Mpa,攪拌生態混凝土,以水泥漿均勻包裹骨料、表面無水泥漿流淌為度,
將生態混凝土澆筑在無紡布隔離層(6)的上部,生態混凝土鋪設的厚度不少于100mm,并在鋪設后的七天中,每日早、晚各噴水養護1次;
養護七天后,在生態混凝土孔隙內充灌生態改性材料,其中生態改性材料包括腐殖酸和角蛋白質材料;
在生態混凝土層的表面覆蓋耕作土20 mm~30mm;
在耕作土的水位線以上種植水上生態混凝土植草,在耕作土的水位線以下插栽水生植物;所述水上生態混凝土植草采用播種方式或鋪設草坪卷方式,生態混凝土保護層(7)構筑完成;
步驟八、在生態介質層中培育生物
利用步驟六中鋪設的微生物投放管(4),向生態活性介質層(2)中投放微生物菌液,其中微生物菌液包括硝化菌、反硝化菌或EM菌群,通過微生物投放管(4)投放蚯蚓;
所述步驟一中壅水建筑物包括水壩、溢流堰和水閘;
所述步驟三中的防滲膜為復合防滲膜規格為300 g/m2~800g/m2;
所述污水分配管(3)為塑料管、混凝土管或金屬管;
所述微生物投放管(4)為塑料管或鋼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北京綠景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北京綠景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6359.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好氧污泥快速顆粒化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污染水體的生物治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