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制備方法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70649.1 | 申請日: | 2017-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0595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2 |
| 發明(設計)人: | 肖昕;高中政;張靜;白東;陶朱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K11/06 | 分類號: | C09K11/06;C07D487/22;C07D213/38;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聯創佳為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張梅 |
| 地址: | 550025 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反式 七元瓜環 熒光 探針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制備方法及應用。包括iQ[7]與DASPM合成摩爾比為1:1的自組裝絡合物,所述的自組裝絡合物的分子式為C58H61N30O14,結構式為:本發明具有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識別對苯二甲胺分子的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機合成和分析化學領域,特別是一種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制備方法及應用。
背景技術
瓜環又名葫蘆脲(Cucurbit[n]uril簡稱Q[n]或CB[n])作為一類新型大環化合物,因其結構貌似南瓜又為環狀物而得名,是由苷脲單元通過亞甲基橋聯形成的一類新型大環化合物。反式七元瓜環(即iQ[7])存在一個反轉的苷脲單元,使得空腔相比較于七元瓜環較小。由于其具有內疏水外親水空腔及由環繞的羰基氧原子組成的端口,使得瓜環能夠通過疏水作用、氫鍵、離子偶極等非共價鍵作用鍵合多種陽離子客體及中性分子形成的超分子自組裝結構在分子開關、分子梭、信息存儲等方面,以及藥物緩釋、分子識別等方面都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分子識別最初是被用來在分子研究生物體系中的化學問題而提出的。分子識別通過變換和易位過程產生催化作用,在生物體系中,是理解酶反應、信息傳遞和不同介質間物種能量轉移現象的信息來源,在分析化學領域則是構成分離、檢測和定量測定的基礎超分子包結物的形成則是建立在分子識別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分子識別基礎上的熒光探針技術,通過對特定目標分子、離子的選擇性結合,實現識別信息通過相應的熒光信號傳導轉換為易于檢測的光譜信號,從而實現在分子水平上的原位、實時檢測,并能提供豐富的光譜信息,在各種離子檢測、DNA及蛋白質分子標記、細胞成像、免疫分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并沒有關于反式七元瓜環-熒光體超分子體系作為分子探針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制備方法及應用。本發明具有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識別對苯二甲胺分子的特點。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包括iQ[7]與DASPM合成摩爾比為1:1的自組裝絡合物,所述的自組裝絡合物的分子式為C58H61N30O14,結構式為:
前述的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按下述步驟制備:將iQ[7]和DASPM加入蒸餾水混合,混合后加熱到45-55℃反應,反應完全后降溫,制得所述的熒光探針的溶液。
前述的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按下述步驟制備:將iQ[7]與DASPMI按照摩爾比1:1的比例混合,并加入蒸餾水配置成(1.0-2.0)×10-4mol·L-1的混合溶液,在45-55℃攪拌反應2h,冷卻至室溫制備得到橙紅色溶液,即所述的熒光探針的溶液。
前述的基于反式七元瓜環的熒光探針用于對苯二甲胺分子的識別檢測。
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用于檢測對苯二甲胺的熒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水溶液介質條件下,利用熒光發射光譜檢測微量對苯二甲胺。上述熒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熒光光譜的激發波長419nm,最大發射波長582nm.熒光光譜特征為探針加入對苯二甲胺后,最大發射波長582nm處的熒光強度明顯降低。由此可知本發明具有操作方法簡便,靈敏度高、選擇性能優越等特點。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發明的熒光探針及該熒光探針的有益效果,發明人做了下述實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大學,未經貴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064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
- 下一篇:一種黑臭水體處理的撬裝式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