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170472.5 | 申請日: | 2017-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989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3 |
| 發(fā)明(設計)人: | 薛堃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輕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42B10/14 | 分類號: | F42B10/14;F42B12/36;F42B1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專利事務所44242 | 代理人: | 任哲夫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qū)前***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火箭 助推 智能 懸浮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人機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
背景技術
現代戰(zhàn)爭中,步兵巷戰(zhàn)作戰(zhàn)時使用的直瞄彈藥,具有滯空時間短、控制彈道困難的缺點,且容易暴露自己,于是根據需要,出現了無人機輔助系統,然而現有的單兵巡飛武器基本是固定翼飛行器,需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留在空中,無法懸停在一點,對目標觀察時只能繞圈飛行,對于狹小街巷的偵查能力極為有限。而在打擊目標時,無人機亦需要做出較大的機動動作,容易引起敵方注意,及時采取規(guī)避措施,造成攻擊無效。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能為步兵提供偵察建筑物或障礙物之后目標能力及具備垂直打擊能力的懸浮型彈藥。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步兵在中短距離巷戰(zhàn)中實現偵查和具備垂直打擊能力的彈藥裝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包括助推器和智能懸浮彈,所述助推器包括助推裝置和助推器外殼,所述助推裝置設置于所述助推器外殼的一端,所述助推器外殼的兩端設有開口,中間形成有懸浮彈容置腔,所述智能懸浮彈可分離地設置于所述助推器外殼的懸浮彈容置腔內;
所述智能懸浮彈包括動力模塊、電氣模塊、作戰(zhàn)模塊,
所述動力模塊包括基座、第一旋翼、第二旋翼和第三旋翼,所述第一旋翼和第二旋翼設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三旋翼設置于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旋翼和第二旋翼的轉軸垂直于水平面,所述第三旋翼的轉軸平行于水平面;
所述電氣模塊包括電氣外殼、電池和控制電路,所述電氣部外殼的兩端設有開口,中間形成有電氣容置腔,所述電池和控制電路設置于所述電氣容置腔內;
所述作戰(zhàn)模塊包括作戰(zhàn)艙和偵查艙,所述作戰(zhàn)艙內設有彈藥容置腔,所述偵查艙內設有攝像頭;
所述電氣模塊的電氣外殼的一端與動力模塊的基座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電氣外殼的另一端與所述作戰(zhàn)模塊的作戰(zhàn)艙的另一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懸浮彈的動力模塊的第一旋翼包括第一槳轂和相對設置的兩片正向槳片;
所述第二旋翼包括第二槳轂和相對設置的兩片反向槳片;
所述第三旋翼包括第三槳轂和相對設置的兩片第三槳片。
進一步的,所述正向槳片鉸接于第一槳轂,所述正向槳片可向所述電氣模塊的電氣外殼方向轉動;所述反向槳片鉸接于第二槳轂,所述反向槳片可向所述電氣模塊的電氣外殼方向轉動;所述第三槳片鉸接于第三槳轂。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懸浮彈的動力模塊的第一旋翼和第二旋翼旋轉方向相反。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懸浮彈的電氣模塊的電氣外殼的外側沿長度方向設有四根凸條,所述凸條上設有通訊天線。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懸浮彈的電氣模塊的電氣外殼的另一端設有內螺紋,所述作戰(zhàn)模塊的作戰(zhàn)艙的一端設有適配的外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助推器的助推裝置的兩端設有開口,助推裝置一端的開口連接有第一容置腔,另一端的開口連接有第二容置腔,其中,第一容置腔設有噴射部,第二容置腔設有分離部,所述分離部包括可活動的頂退活塞,所述頂退活塞的一端設有凹槽,另一端設有開口,所述開口聯通頂退活塞內部的活塞容置腔。
進一步的,所述助推裝置的兩個容置腔之間設有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連通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
進一步的,所述助推裝置的外側沿長度方向設有若干翼板。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可以用發(fā)射筒發(fā)射的智能懸浮型彈藥,利用助推器將智能懸浮型彈藥發(fā)送到戰(zhàn)場上空,利用其攜帶的偵查設備進行俯視偵查或利用其攜帶的彈藥執(zhí)行軍事任務,大大減小了士兵攻堅的難度,降低了傷亡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發(fā)明的具體結構:
圖1為本發(fā)明的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的助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的動力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的電氣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火箭助推式智能懸浮彈系統的作戰(zhàn)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1-助推裝置;101-第一容置腔;102-第二容置腔;103-第三容置腔;104-頂退活塞;105-活塞容置腔;
2-助推器外殼;
3-動力模塊;301-基座;302-第一旋翼;303-第二旋翼;304-第三旋翼;305-正向槳片;306-反向槳片;
4-電氣模塊;401-凸條;402-電氣容置腔;403-控制電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輕準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輕準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7047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多功能瘦身褲
- 下一篇:一種基于暖云催化劑的防雹增雨火箭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