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感知外部應力的機殼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66103.9 | 申請日: | 2017-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3240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0 |
| 發明(設計)人: | 楊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敏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M1/02 | 分類號: | H04M1/02;H04M1/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孟旭彤 |
| 地址: | 201802 上海市嘉定區科福***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感知 外部 應力 機殼 結構 | ||
一種手機機殼結構,在該外殼上制作有第一絕緣層,在該第一絕緣層上制作有多個應力傳感器形成應變傳感層電路,應力傳感器具有引出電極,引出電極均連接至引出電路層,引出電路層又與位于所述機殼結構邊緣的輸出電極連接,在引出電路層上還設有一個內絕緣層。該機殼結構是四邊彎曲的曲面結構,應力傳感器層的分布也是按照外殼形狀曲面分布。該機殼結構的外殼采用CNC數控加工或者塑料注塑或者碳纖維壓鑄成型的方法成型,先進行第一絕緣層涂裝,然后通過增材制造工藝或印刷激光加工工藝或噴涂蝕刻工藝或點膠工藝制作應變傳感層電路,然后通過印刷蝕刻工藝或噴涂工藝或鍍層蝕刻工藝制作應力傳感器的引出電極。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子產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感知外部應力的機殼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手機外殼通常由背蓋和中框等部分組成,主要加工工藝包括注塑和CNC加工。作為手機的外殼,起到結構保護、支撐、安裝內部器件,及作為外觀件等功能。然而隨著手機智能化的發展,智能手機可以和人進行人機交互的部件僅僅是正面的觸摸顯示屏和一些按鈕,已經不能滿足人機交互應用的復雜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現一種可以感知識別外部應力的機殼,可以作為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外殼。
一種金屬機殼結構,該機殼的最外層是金屬外殼,在該金屬外殼上制作有第一絕緣層,在該第一絕緣層上制作有多個應力傳感器形成應變傳感層電路,
應力傳感器具有引出電極,引出電極均連接至引出電路層,引出電路層又與位于所述機殼結構邊緣的輸出電極連接,
在引出電路層上還設有一個內絕緣層。
該金屬機殼結構是四邊彎曲的曲面結構,應力傳感器層的分布也是按照外殼形狀曲面分布。
該機殼結構的金屬外殼采用CNC數控加工或者塑料注塑或者碳纖維壓鑄成型的方法成型,先進行第一絕緣層涂裝,然后通過增材制造工藝或印刷激光加工工藝或噴涂蝕刻工藝或點膠工藝制作應變傳感層電路,然后通過印刷蝕刻工藝或噴涂工藝或鍍層蝕刻工藝制作應力傳感器的引出電極。
應變傳感層電路包含三種傳感器材料,
第一種是漿料材料通過印刷,點膠,噴涂,三維線路噴墨打印等工藝方式制作;
第二種是金屬絲材料通過金屬箔片三維表面貼合,光刻,蝕刻工藝制作;
第三種是金屬鍍膜沉積一層應變金屬膜層,通過光刻蝕刻形成電路。
漿料材料由碳粉材料,金屬氧化物顆粒和樹脂材料組成,成膜厚度一般在0.5um~50um;
金屬絲材料為Cr、Mo材料合金,厚度控制到10um~500um;
金屬鍍膜為Cr、Mo金屬或合金,厚度控制在0.03um~5um。
第一絕緣層采用噴涂、電鍍、磁控濺射或PVD方法,絕緣材料是氧化鋁或氧化硅非金屬材料,也可以是塑料材料,也可以是樹脂材料。
引出電極的制作采用三維印刷技術印刷的導電油墨材料制作或者采用導電材料鍍膜后光刻電路的方法制作,用于將傳感器的電信號導出。
另外,一種非金屬機殼結構,該機殼的最外層是非金屬外殼,采用陶瓷或塑料或玻璃材料制作,在該非金屬外殼上制作有多個應力傳感器,
應力傳感器具有引出電極,引出電極均連接至引出電路層,引出電路層又與位于所述機殼結構邊緣的輸出電極連接,
在引出電路層上還設有一個內絕緣層。
該非金屬機殼結構是四邊彎曲的曲面結構,應力傳感器層的分布也是按照外殼形狀曲面分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敏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敏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6610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外置天線與移動終端的連接使用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可攜式電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