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65408.8 | 申請日: | 2017-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9694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25 |
| 發明(設計)人: | 凌朔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滬利微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B51/00 | 分類號: | B23B51/00;H05K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300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單排 屑槽雙 切削 鉆頭 避免 板孔間 電化學 遷移 方法 | ||
1.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01,CAM數據分析:S01-1,首先篩選出孔間距低于閾值的所有孔對;S01-2,從S01-1篩選出的孔對中,再篩選出兩個孔分屬不同電路回路的孔對; S01-3,對S01-2的上述孔對進行CAM分析,識別出高風險孔對;
S02,高風險孔對的定義與篩選:符合以下任一項條件的,均屬于高風險孔對:S02-1,兩孔位于X/Y軸向,屬于高風險孔對;S02-2,兩孔中心連線與X/Y軸有一定夾角,其中一孔的X/Y軸方向的切線與另一孔相割或相切,則屬于高風險孔對;S02-3,兩孔中心連線與X/Y軸有一定夾角,其中一孔的X/Y方向的切線與另一孔不相交,且兩孔孔邊到孔邊的水平最短距離D≥50μm,屬于低風險孔對; 若D<50μm,則為高風險孔對;
S03,鉆孔路徑設計:低風險孔對與高風險孔對均采用跳鉆的方法鉆孔,高風險孔對鉆孔所用鉆針為單排屑槽雙切削刃鉆頭,所述單排屑槽雙切削刃鉆頭包括鉆柄(1)和鉆刃(2),所述鉆柄(1)和鉆刃(2)由連接部(3)相連,所述鉆刃(2)的自由端為鉆尖(4),所述鉆刃(2)靠近所述鉆尖(4)的部位開有雙螺旋切削刃槽(5),所述鉆刃(2)靠近所述連接部(3)的部位開有單螺旋排屑槽(6);
跳鉆的方法為:每一低風險孔對中的兩孔,不可連續鉆出,而應該在鉆完低風險孔對中的第一個孔后,跳到距這個孔對至少5mm距離之外,鉆另外一個低風險孔對的一個孔,然后再跳回第一個低風險孔對,鉆該低風險孔對的第二個孔;
每一高風險孔對中的兩孔,不可連續鉆出,而應該在鉆完高風險孔對中的第一個孔后,跳到距這個孔對至少5mm距離之外,鉆另外一個高風險孔對的一個孔,然后再跳回第一個高風險孔對,鉆該高風險孔對的第二個孔;
所述閾值是根據線路板的材料性能測試得到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半成品檢查步驟,半成品檢查步驟為采用專用試樣板檢查,每片線路板的工藝板邊上有測試用專用試樣板,采用切片方式模擬實際鉆孔的線路板的孔間電化學遷移情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成品檢查步驟,取鉆好孔對的成品線路板,切片后檢查孔間電化學遷移情況。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雙螺旋切削刃槽(5)和單螺旋排屑槽(6)的螺旋角α相同且均為35~4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鉆尖(4)包括位于兩側的第一刃面角(7)和位于中間的第二刃面角(8),所述第二刃面角(8)凸出于所述第一刃面角(7),所述第二刃面角(8)和兩所述第一刃面角(7)形成等腰三角形結構,所述等腰三角形結構的底角為5~15°,所述等腰三角形結構的頂角為150~17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鉆刃(2)與所述雙螺旋切削刃槽(5)相連的未切削部(9)的長度與所述雙螺旋切削刃槽(5)的長度比值為1.05~1.1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板孔間電化學遷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鉆柄(1)上設置有套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滬利微電有限公司,未經昆山滬利微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65408.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圓盤工件鉆孔工裝
- 下一篇:一種尺寸可調的板材切割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