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全鋼模現澆超薄混凝土地下防滲墻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63309.6 | 申請日: | 2017-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1213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3 |
| 發明(設計)人: | 傅柯;鄭添壽;孔秋平;許萬強;張強;羅承浩;史俊勇;傅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永強巖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5/18 | 分類號: | E02D5/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全鋼模現澆 超薄 混凝土 地下 防滲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全鋼模現澆超薄混凝土地下防滲墻及其施工方法,它采用高頻錘振動特制全鋼模成墻,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避免采用大型機械設備即可實現成墻,采用全鋼模避免采用泥漿護壁,造成泥漿污染,采用了在沉孔器內設置內外鋼模保證防滲墻側壁垂直,接縫質量有保證,采用了特制的出土結構,減少擠土效應,同時可根據要求實現不同厚度的防滲墻,是經濟、技術上最可靠的完美防滲墻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土木工程施工領域,特別涉及地下防滲墻的施工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全鋼模現澆超薄混凝土地下防滲墻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能源日益緊張,水電是清潔能源,可再生、無污染、運行費用低,便于進行電力調峰,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在地球傳統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普遍優先開發水電,大力利用水能資源。中國不論是已探明的水能資源蘊藏量,還是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都居世界第一位,因此我國修建水庫的空間巨大。
防滲墻是一種修建在松散透水層或土石壩(堰)中起防滲作用的地連續墻。防滲墻技術在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歐洲,因其結構可靠、防滲效果好、適應各類地層條件、施工簡便以及造價低等優點,尤其是在處理壩基滲漏、壩后“流土”、“管涌”等滲透變形隱患問題上效果良好,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水利水電覆蓋層及土石圍堰等有防滲壓力的防滲處理一般首選防滲墻。目前,造孔成墻主要使用沖擊式、回旋式、鉆銑式鉆機或液壓抓斗、刮斗等,施工采用泥漿護壁,相鄰墻段之間或樁柱之間的連接工藝是防滲墻施工技術中的難點。工程實踐證明,接縫質量不良常會成為壩基中的隱患。因此,防滲墻施工中要嚴格保證質量。但是以往防滲墻存在施工復雜、造價高、泥漿污染,性能不可靠、壽命不長、需要特殊材料等缺點。
綜上所述,面對巨大的市場,以及江河湖海水庫的安全保障,減少因滲透管涌等造成的事故,防滲墻技術的優化改進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面對上述問題,提供全鋼模現澆超薄混凝土地下防滲墻及其施工方法,它采用高頻錘振動特制全鋼模成墻,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避免采用大型機械設備即可實現成墻,采用全鋼模避免采用泥漿護壁,造成泥漿污染,采用了在沉孔器內設置內外鋼模保證防滲墻側壁垂直,接縫質量有保證,采用了特制的出土結構,減少擠土效應。同時可根據要求實現不同厚度的防滲墻,是經濟、技術上最可靠的完美防滲墻施工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全鋼模現澆超薄混凝土地下防滲墻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用起吊設備(1)吊起高頻振動錘(2)、專用夾持器(3)、超薄空心沉孔器(4),用細鐵絲將偏尖的樁尖(5)安裝在超薄空心沉孔器(4)下方;
第二步:移動起吊設備(1),吊起第一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放在預定的位置上,并通過輔助定位裝置(6)進行輔助調節定位,啟動高頻振動錘(2)將第一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沉入地下預定標高;
第三步:移動起吊設備(1),吊起第二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放在預定的位置上,并通過輔助定位裝置(6)進行輔助調節定位,通過設置在第二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一端的連接器(7)配合第二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結構上的導軌結構(8)進行連接,使樁體與樁體間在不增加過多摩擦力的同時,進行精準定位,啟動高頻振動錘(2)將第二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沉入地下預定標高,按照第二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的沉放方式,再分別沉入第三根超薄空心沉孔器(4);在第一根超薄實心樁內放置矩形鋼模(10),在矩形鋼模(10)內灌注砼,配置鋼筋,矩形鋼模(10)包含有鋼材,矩形鋼模(10)待砼凝固后用高頻錘拔出重復利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永強巖土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福建永強巖土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6330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