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62515.5 | 申請日: | 2017-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441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吳幸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惠州市遠大電梯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6B5/28 | 分類號: | B66B5/28 |
| 代理公司: | 惠州市超越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44349 | 代理人: | 盧浩 |
| 地址: | 516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梯 緩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梯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
背景技術
電梯是一種以電動機為動力的垂直升降機,裝有箱狀吊艙,用于多層建筑乘人或載運貨物。也有臺階式,踏步板裝在履帶上連續運行,俗稱自動扶梯或自動人行道。服務于規定樓層的固定式升降設備。垂直升降電梯具有一個轎廂,運行在至少兩列垂直的或傾斜角小于15°的剛性導軌之間。轎廂尺寸與結構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裝卸貨物。習慣上不論其驅動方式如何,將電梯作為建筑物內垂直交通運輸工具的總稱。垂直升降電梯是高層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升降機也是樓房建設過程中常用的工具。垂直電梯一般用于高層建筑物內上下樓交通運輸,既可以用于客運,也可與用于貨運。具有占地面積小、成本較低的優點。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梯已成為百姓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伴隨著電梯的爆發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電梯事故的居高不下,電梯墜落事故時有發生,現有的電梯結構緩沖作用比較低,不具有安全保護作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包括電梯井和轎廂本體,所述轎廂本體位于電梯井內部,所述轎廂本體頂部設有牽引環,所述轎廂本體底部設有彈簧組件,所述彈簧組件底部連接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中間位置底部安裝有碰撞開關,所述轎廂本體內底部設有安全氣囊本體,所述安全氣囊本體頂部設有支撐板,所述轎廂本體內左側壁設有急救電話和顯示屏本體,所述轎廂本體內頂部設有照明燈組,所述轎廂本體內右側壁設有控制面板、電磁閥控制開關和充氣控制開關,所述電梯井右側壁安裝有測速儀本體,所述轎廂本體頂部側壁設有導管,所述導管上設有電磁閥,所述轎廂本體頂部設有支架,所述支架底部設有彈力繩,所述彈力繩底端設有拉環,所述拉環位于導管內。
優選的,所述安全氣囊本體包括氣囊、充氣裝置和氣體發生劑。
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上包括樓層按鈕、開關按鈕和警報器開關。
優選的,所述測速儀本體在電梯井右側壁等間隔分布,且相互之間的距離不小于15m。
優選的,所述彈力繩的長度小于轎廂本體內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優選的,所述支撐板兩側通過凸塊固定在轎廂本體側壁,所述凸塊通過粘膠固定在支撐板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結構新穎,操作方便,通過在轎廂本體底部設置彈簧組件和防撞板,可以起到一級抗震緩沖作用,防撞板底部的碰撞開關感知碰撞時,安全氣囊本體將支撐板頂起,可以具有很好的二級緩沖效果,電梯井右側壁設置測速儀本體實時監控轎廂本體的移動速度,通過轎廂本體上的顯示屏本體顯示出來,當速度出現異常情況時,可以打開電磁閥控制開關,彈力繩和拉環落下,人拉著拉環,可以起到三級緩沖作用,安全氣囊本體也可以通過充氣控制開關提前開啟,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大大提升了該一種電梯墜梯緩沖裝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證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適合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電梯井、2轎廂本體、3牽引環、4彈簧組件、5防撞板、6碰撞開關、7安全氣囊本體、8支撐板、9急救電話、10顯示屏本體、11照明燈組、12控制面板、13電磁閥控制開關、14充氣控制開關、15測速儀本體、16支架、17彈力繩、18拉環、19導管、20電磁閥、21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惠州市遠大電梯有限公司,未經惠州市遠大電梯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6251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