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轉子式冷缸壓縮機及循環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55179.1 | 申請日: | 2017-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261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09 |
| 發明(設計)人: | 吉阿明;童夏民 | 申請(專利權)人: | 童夏民;吉阿明 |
| 主分類號: | F04C29/04 | 分類號: | F04C29/04;F04C29/00;F04C18/35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232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缸 循環系統 壓縮機 凈化循環系統 常規空調 工作氣室 冷缸循環 排氣過熱 運行功率 產業化 隔熱型 熱力學 吸排氣 吸收性 油分離 轉子式 潤滑油 放熱 掛機 外機 冷卻 應用 電機 濃縮 | ||
冷缸指被冷卻的吸排氣工作氣室,隔熱型冷缸壓縮機M1應用于常規空調,經典戰例:3匹外機拖三臺1.5匹掛機,M1運行功率300~500W;冷缸循環的實質與精髓在于全冷缸M1。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冷缸壓縮機M1及循環系統的實際應用即產業化問題,全冷缸M1循環是關鍵熱力學課題,冷害的防止、消除,充分利用電機放熱、排氣過熱濃縮吸收性潤滑油,實現高效油分離凈化循環系統,以建立優美高效的全冷缸循環系統。
技術領域
轉子式冷缸壓縮機及冷缸循環系統,尤其是全冷缸壓縮機及多聯機冷缸循環系統。
技術背景
有關轉子式冷缸壓縮機及冷缸循環的基礎理論,在本人申請的200910056566.5、2009100031545、200810037121.8三個專利中已有詳細說明,經歷了長期實踐,冷缸壓縮機制造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和循環系統的應用,已趨成熟。
發明內容
冷缸定義為被冷卻的吸排氣工作氣室,因全封閉轉子式壓縮機的泵體和吸氣管處于高溫高壓的殼體腔內,建立冷缸和冷害防止必要條件是:工作氣室和吸氣管的隔熱。
A、吸氣管外有隔熱層隔離高溫高壓的吸氣導向管、殼體、缸體的熱傳導;
B、工作氣室的隔熱和冷卻:
●主副軸承的氣室壁面的氣室隔熱圈用親油性耐磨隔熱材料制成。
●氣室運動部件:滾動活塞外圓表面和滑片表面用親油性耐磨隔熱材料制成。
●隔熱型冷缸的氣缸壁面用親油性耐磨隔熱材料制成,則構成隔熱型冷缸壓縮機M1,其冷缸由低溫回氣形成,由于壓縮放熱不能排除,因而冷缸效果較弱。
●全冷缸:氣缸壁面與螺孔內側之間制成厚度δ的冷卻缸,冷卻缸內分布繞氣缸壁面平行環流的冷卻流道。
冷卻缸由流道板和蓋板焊接合成,蓋板外連接兩個燕尾形定位塊,定位塊的螺孔分別連接冷卻入口管和冷卻出口管;蓋板、燕尾形定位塊、冷卻管出入口管外側有隔熱層隔離與高濕缸體、殼體之間的熱傳導,兩個排氣孔下移至冷卻缸外側,孔徑縮小至Φ7。
氣室隔熱圈的外圓以覆蓋冷卻缸為限、內圓以覆蓋氣室內圓為限,嵌合緊固于燕尾槽內;滾動活塞外圓表面隔熱層嵌合緊固于燕尾槽內,兩端的邊肋用以保護和緊固表面隔熱層。
C、回油:
●液汽分離罐內的吸氣管分布自下而上多個回油孔。
●系統的熱交換器管路連接成均勻熱負荷的自上而下的順流形式。
D、M1選擇吸收性較強的潤滑油,構成吸收劑-制冷劑對。
附圖說明
圖1是汽缸俯視圖。
圖2是冷卻式汽缸(全冷缸)俯視圖。
圖3是全冷缸冷卻流道的平面展開圖。
圖4是割縫式隔熱型冷缸的俯視圖。
圖5是轉子式全冷缸壓縮機主剖視圖。
圖6是滾動活塞的放大半剖視圖。
圖7是轉子式新材料隔熱型冷缸壓縮機剖視圖。
圖8是冷缸循環制冷機組室外機俯剖視圖,其
B向是冷凝器U形管路分布圖;
A向是冷凝器順流管路連接圖;
C-C是外機底盤及梯形水槽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童夏民;吉阿明,未經童夏民;吉阿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5517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