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警用智能手機監控異常駕駛行為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52514.2 | 申請日: | 2017-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604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8 |
| 發明(設計)人: | 趙立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立 |
| 主分類號: | G07C5/08 | 分類號: | G07C5/08;H04M1/725 |
| 代理公司: | 長沙星耀專利事務所43205 | 代理人: | 寧星耀 |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長***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智能手機 監控 異常 駕駛 行為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駕駛行為監控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警用智能手機監控異常駕駛行為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中國已進入汽車時代。汽車帶給人們生活出現很多方便,同時,也出現很多交通安全、車輛違章等相關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涉及到對車輛的稽查管理,比如:查處涉嫌酒駕、毒駕的非法駕駛行為。針對酒駕、毒駕對違法駕駛行為的查處,現階段主要通過人工上路稽查,比如:攔車進行酒精測試、驗血等,這種方法往往比較隨機、盲目,因而非常低效,稽查工作強度大,不僅需要耗費大量警力,而且一些被攔車接受吹氣酒駕測試的駕駛員也比較排斥。因此,這種隨機攔車檢查的方式難以對酒駕、毒駕行為實現科學、有效的稽查管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酒駕、毒駕稽查管理狀況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效率高、效果好的一種基于警用智能手機監控異常駕駛行為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的基于警用智能手機監控異常駕駛行為的方法,包括安裝在社會車輛上的智能終端和交管人員隨身攜帶的包括WIFI或者藍牙模塊且安裝有APP的警用智能手機,所述智能終端包括主處理器、與主處理器連接的衛星定位模塊或者加速度傳感器或者陀螺儀、WIFI或者藍牙模塊、存儲器,車輛行駛過程中,通過所述智能終端的衛星定位模塊或者加速度傳感器或者陀螺儀計算出與表示車輛行駛狀態的行車數據,由所述智能終端的主處理器分析該行車數據是否屬于內存的涉嫌異常駕駛行為數據,若所述衛星定位模塊或者加速度傳感器或者陀螺儀計算出的行車數據符合所述異常駕駛行為數據,所述車輛智能終端的主處理器即認為該車輛駕駛員涉嫌異常駕駛行為,并將所述車輛的駕駛員涉嫌異常駕駛行為信息的行車數據記錄并保存在所述存儲器中,在所述智能終端與所述警用智能手機通過所述WIF或者藍牙模塊進行通信聯系時,使得所述警用智能手機獲取所述車輛的駕駛員涉嫌異常駕駛信息。
所述智能終端與所述警用智能手機通過所述WIF或者藍牙模塊進行通信聯系,是在所述WIF或者藍牙模塊的工作范圍內,所述智能終端的WIF或者藍牙模塊主動與所述警用智能手機的WIF或者藍牙模塊連接并通信,或者所述智能終端的WIFI或者藍牙模塊的模塊名稱改變,包含涉嫌異常駕駛行為的信息,并由所述警用智能手機的WIFI或者藍牙模塊掃描識別。
所述警用智能手機獲取到所述車輛的駕駛員涉嫌異常駕駛信息后,所述警用智能手機即發出聲音或震動報警,提醒交管人員進一步查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交管人員將隨身攜帶的警用智能手機安裝專用APP,即可對身邊車輛進行酒駕、毒駕自動稽查識別,可最大限度降低盲目攔車進行酒駕測試,這樣可大大提高對涉嫌酒駕、毒駕車輛識別準確率。做到有的放矢,科學稽查,節約警力資源。
2、可最大限度降低盲目酒駕測試、驗血對合法駕駛員的干擾,減少駕駛人對被攔車進行酒駕測試、驗血而產生的抵觸情緒,方便駕駛人生活出行。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智能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圖2,本發明采用的基于警用智能手機監控異常駕駛行為的系統,包括安裝在社會車輛2上的智能終端3和設有WIFI(或者藍牙)模塊102且安裝有APP101的警用智能手機1。所述智能終端3包括主處理器302、與主處理器302連接的衛星定位模塊(或者加速度傳感器或者陀螺儀)303、WIFI(或者藍牙)模塊304、存儲器301,所述衛星定位模塊(或者加速度傳感器或者陀螺儀)303可采用GPS星定位模塊,也可采用北斗衛星定位模塊;在所述APP101的控制下,所述警用智能手機1的WIFI(或者藍牙)模塊102可與所述智能終端3的WIFI(或者藍牙)模塊304進行通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立,未經趙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5251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