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直流側電容電壓平衡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40071.5 | 申請日: | 2017-03-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125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24 |
| 發明(設計)人: | 戴鵬;周凱;李敏;石聰聰;朱曉瑩;蔡明哲;高愛杰;崔琪;張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M7/483 | 分類號: | H02M7/483;H02M7/538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1000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平 逆變器 直流 電容 電壓 平衡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高壓變頻、柔性交流輸電以及HVDC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三電平H橋(NPC/H橋)級聯逆變器直流側電容電壓的平衡控制。
背景技術
近年來,多電平逆變器被廣泛應用于高壓大功率場合中。其相對于傳統的兩電平逆變器,具有提高電壓和功率的應用等級、減小共模電壓輸出、在較低的開關頻率下具有很好的諧波性能等優勢。一般地,多電平逆變器主要有二極管鉗位、飛跨電容鉗位以及級聯H橋三種拓撲。其中,級聯H橋又可分為兩電平H橋級聯和三電平H橋(NPC/H橋)級聯。與二極管鉗位型和電容鉗位型拓撲相比,三電平H橋不需要許多鉗位電容和二極管,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與兩電平H橋級聯相比,則具有減少直流側電源數量、易于實現模塊化及集成化等優點。
但是三電平H橋存在直流側電容電壓不平衡的問題,目前,采用的解決方案是用兩個6脈波整流裝置得到兩個獨立的直流電為每一相供電,這不僅增加了拓撲結構的復雜性,更增加了系統電路的成本,同時也弱化了三電平H橋的優勢。因此,對于三電平H橋,只有平衡直流側電容電壓才能確保系統高效、穩定、經濟地運行。
中國專利文獻號201410474690.4公開了“一種三電平H橋變流器的直流電壓平衡控制方法”,將參考電壓與三角載波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生成左橋臂四個IGBT的脈沖信號,再將左橋臂的脈沖反向對稱賦給右橋臂。該方法雖然能平衡電容電壓,但是會影響變流器的輸出性能,且動態性能較差。
發明內容
針對在使用三電平H橋級聯逆變器設備中直流側電容電壓不平衡,且相關解決算法存在動態響應能力差、輸出性能降低等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種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直流側電容電壓平衡控制方法。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建立五電平所有空間電壓矢量的數學模型,計算出各相的電流值,歸類分析各電壓矢量對電容中點電位的影響;
利用SVPWM算法快速確定參考電壓的位置,并確定相應的平衡矢量和位置矢量;
對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帶阻感負載系統進行離散化,并建立其開關、負載及直流側電容電壓數學模型;
構建電壓預測控制的代價函數,對所選的平衡矢量和位置矢量尋優,將每個開關周期最優的電壓矢量對應的開關狀態輸出;
與現有技術相比,既能保證逆變器的輸出性能,同時又可以有效平衡三相直流側電容電壓,且具有很強的動態性能,此外,每個開關周期尋優次數少、計算量小、效率高。該方法能夠應用于使用三電平H橋級聯型的設備如:靜態無功補償器(SVG)、有源濾波器(APF)、功率變換器(PCS)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三相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拓撲結構示意圖,本發明中涉及的所有變量符號均已在圖2中標明;
圖3所示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各輸出狀態下的單相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電路圖;
圖4為電壓矢量簡化數學模型;
圖5為五電平空間矢量圖;
圖6為本發明預測控制算法的結構框圖;
圖7是三相直流側電容電壓平衡仿真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參閱圖2所示的三相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直流側電容電壓的平衡控制,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圖2所示拓撲結構每相可以輸出{Vdc,Vdc/2,0,-Vdc/2,Vdc}五種狀態,分別以狀態Sx={2、1、0、-1、-2}表示。
三電平H橋五電平逆變器對應脈沖映射為:狀態“Vdc”對應“1100 0011”,狀態“Vdc/2”對應“1100 0110”,狀態“0”對應“0110 0110”,狀態“-Vdc/2”對應“0110 1100”,狀態“-Vdc”對應“0011 1100”;
圖3所示為各狀態下的單相電路結構圖,Vdc/2和-Vdc/2會影響電容充放電,其余三個狀態對電容中點電位無影響;
建立五電平所有空間電壓矢量的數學模型(簡化電路),以12-1為例說明如圖4所示,同時計算出各相的相電流如公式(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未經中國礦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4007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