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跨座型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34425.5 | 申請日: | 2017-03-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160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1 |
| 發明(設計)人: | 安多信喜;木村吏;平山周二;楢崎康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K11/00 | 分類號: | B62K11/00;B62M6/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劉春成,劉春燕 |
| 地址: | 日本東京都***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跨座型 車輛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下降框架的后方配置有電瓶的跨座型車輛(騎乘型車輛)。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一種跨座型車輛,其具有從頭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和從頭管向后下方(后方且下方)延伸的下降框架,在主框架的下方且在下降框架的后方配置電瓶(例如,參照發明專利文獻1)。
在發明專利文獻1的跨座型車輛中,下降框架由左右一對下降管構成,后端部附近向水平方向彎曲并向后方延伸。并且,電瓶向車輛的安裝通過將電瓶的前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與下降框架的前端側的沿后下方延伸的部分連接,將后側的下端部與下降框架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后端部和馬達單元連接而進行。
現有技術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554262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根據上述發明專利文獻1的跨座型車輛,由于電瓶安裝在下降框架的后側,因此通過下降框架避免了某些物體從電瓶的前方側直接撞擊電瓶。然而,關于電瓶的側面側,由于沒有阻止某些物體沖撞電瓶的結構,因此存在上述物體所產生的直接撞擊施加到電瓶上的可能性。
本發明的目的是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能夠防止向電瓶的側面側施加直接撞擊的跨座型車輛。
第一發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所述跨座型車輛的特征在于,具有:
車把,其用于操控前輪;
頭管,其支撐所述車把;
主框架,其從所述頭管向后方延伸;
下降框架,其從所述頭管向后下方延伸;
電瓶,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配置在所述下降框架的后方;以及
下框架,其從所述下降框架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
所述下框架具有通過所述電瓶的側面的側框架。
根據第一發明,能夠通過側框架阻止某些物體從電瓶的側面撞擊電瓶。因此,防止了通過上述撞擊而向電瓶的側面側施加的直接沖擊,能夠適當保護電瓶。
第二發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發明中,所述下框架和所述側框架彼此一體成型。
根據第二發明,由于下框架和側框架通過一體成型而作為一個部件形成,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目和組裝工時。
第三發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發明中,
具備驅動裝置,其從從動軸輸出驅動跨座型車輛的驅動力,
所述驅動裝置具備用于由所述主框架支撐該驅動裝置的上下兩處支撐部,
所述上下兩處支撐部設置于在上下方向上夾著所述從動軸的位置。
根據第三發明,雖然向輸出車輛驅動力的從動軸上施加較大的負荷,但由于上下兩處支撐部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夾著從動軸的位置,因此能夠通過主框架以穩定的狀態支撐驅動裝置。
并且,由于驅動裝置通過至少兩處支撐部被主框架支撐,因此在拆卸下框架時,能夠在用主框架穩定支撐驅動裝置的狀態下進行拆卸。因此,能夠提高上述拆卸操作的操作性。
第四發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發明中,
具備驅動跨座型車輛的驅動裝置,
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靠近所述電瓶的位置,
所述下框架支撐所述電瓶和所述驅動裝置這兩者。
根據第四發明,由于在電瓶和驅動裝置的支撐中共用下框架,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目。
第五發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發明中,
具備驅動裝置,其將被動力源驅動的主軸的動力從從動軸輸出,
所述主軸配置在所述從動軸的前下方(前方且下方),
所述驅動裝置具備固定在所述側框架上的第一支撐部和固定在所述下框架上的第二支撐部,
所述第一支撐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撐部靠后方的位置。
根據第五發明,由于通常將作為大型部件而構成的主軸配置在從動軸的前下方,因此將驅動裝置整體作為三角形形狀而將裝置上部小型化,能夠避免驅動裝置整體大型化。
并且,由于能夠如此將驅動裝置的上方小型化,因此能夠將第一支撐部配置在比第二支撐部靠后方的位置,并在電瓶保護方面將固定在第一支撐部上的側框架的端部的位置、長度設置得較為恰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跨座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2為表示圖1的跨座型車輛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3為表示圖1的跨座型車輛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3442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