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33902.6 | 申請日: | 2017-03-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7239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5 |
| 發明(設計)人: | 董寧;劉宇巍;霍志周;劉喜武;張遠銀;張金強;劉志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創畢升專利事務所 11218 | 代理人: | 孫向民;廉莉莉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反演 楊氏模量 泊松比 彈性阻抗 蓋層 地震波反射 對數形式 地震 標準化處理 對數線性化 道集數據 指示因子 阻抗公式 入射角 地層 巖石 預測 | ||
公開了一種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建立地震波反射系數與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關系式;建立地震波反射系數與塑性彈性阻抗的關系式;得到基于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塑性彈性阻抗公式;對所述塑性彈性阻抗公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對數線性化處理,得到對數形式的塑性彈性阻抗公式;基于所述對數形式的塑性阻抗公式,根據疊前地震入射角道集數據進行疊前地震反演獲得楊氏模量和泊松比的數值;基于通過疊前地震反演獲得的楊氏模量和泊松比得到地層塑性指示因子。本發明所提出的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能夠直接從疊前反演中得到楊氏模量和泊松比,提高了巖石塑性預測的準確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地球物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巖石的脆-塑性特征是分析斷裂在蓋層段變形機制的重要參數,進而決定油氣聚集和散失數量,隨著埋藏深度增加,蓋層如膏巖、鹽巖和泥巖均具有從脆性向塑性轉變的特征。在埋藏較深時,塑性越高蓋層的封閉性越好。現今的巖石的脆-塑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巖石的脆性預測上,目前最常用的是Rickman等于2008年在SPE115258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Apractical use of shale petrophysics for simul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allshale plays are not clones of the Barnett Shale”中提出的一種基于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的脆性指示因子計算方法。基本的判別方式是楊氏模量越高,泊松比越低,脆性越大。
發明人發現,目前這種利用脆性指示因子描述蓋層封閉性時有以下兩方面問題:第一,計算脆性的過程中,由于目前地震疊前反演直接對速度及密度反演,再進行楊氏模量和泊松比求解的求解,楊氏模量的計算通常受地震疊前反演得到的密度的影響,會使預測產生累計誤差從而影響脆性預測的結果;第二,目前這種對巖石的脆性預測沒有直接對塑性預測更能直接的反映蓋層的封閉能力。
為了避免常規彈性參數反演導致的累計誤差,并推導塑性指示因子描述蓋層的封閉性,有必要提出一種能夠穩定獲取楊氏模量和泊松比的疊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
公開于本發明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發明的一般背景技術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隨著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常規孔隙性油氣藏儲量日益減少,開發難度逐漸增大,石油與天然氣勘探方向逐漸由淺部轉向深部。斷裂在蓋層內變形機制取決于埋藏深度,在埋藏較深的條件下,蓋層處于塑性變形階段,限制斷裂穿層,能夠形成有效封閉,因此對深層蓋層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塑性是重要評價參數之一。然而,目前由于考慮儲層工程施工因素,往往只評價儲層的脆性,忽略了蓋層塑性的影響。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該方法建立了一種穩定獲取楊氏模量和泊松比的疊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避免累計誤差,進而獲得地層塑性指示因子。
根據本發明的反演蓋層塑性的方法可以包括:
建立地震波反射系數與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關系式;
建立地震波反射系數與塑性彈性阻抗的關系式;
基于所述地震波反射系數與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關系式和所述地震波反射系數與塑性彈性阻抗的關系式,得到基于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塑性彈性阻抗公式;
對所述塑性彈性阻抗公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對數線性化處理,得到對數形式的塑性彈性阻抗公式;
基于所述對數形式的塑性阻抗公式,根據疊前地震入射角道集數據進行疊前地震反演獲得楊氏模量和泊松比的數值;
基于通過疊前地震反演獲得的楊氏模量和泊松比得到地層塑性指示因子。
優選地,所述地震波反射系數與楊氏模量、泊松比和介質密度的關系式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3390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