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33422.X | 申請日: | 2017-03-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5673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25 |
| 發明(設計)人: | 吳軍立;董濟虹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軍立 |
| 主分類號: | A47J44/00 | 分類號: | A47J44/00;A47J47/06;A47J2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 地址: | 200126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模組 一體化系統 實際需求 實時接收 外殼本體 信號傳輸 米飯 體內 指令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外殼本體、機能模組和附加模組,機能模組設于外殼本體內,并通過信號傳輸與附加模組相連接。本發明不但具有良好的儲米環境,還能夠實時接收用戶的指令,做出符合實際需求的米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家用電器,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電飯煲或電飯鍋等炊飯用品作為家庭必備的廚房電器,在市場上以及人們心中占據的地位可想而知。傳統的電飯煲僅僅具有煮飯和保溫功能,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磁鋼受熱失磁冷卻后恢復磁性的原理,對鍋底溫度進行自動控制,隨著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種智能電飯煲,而智能煲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電腦芯片,控制加熱器件的溫度,精準的對鍋底溫度進行自動控制,這一批智能電飯煲所開發的最常見功能就是定時功能了,用戶可以在上班出門前先洗好米,然后鍋內放入泡好水的米,加入適量的水量,最后預約多少個小時(比如下班時)后候煮飯,這樣用戶便可以在回到家后吃到煮好的飯,而無需在饑腸轆轆時再進行煮飯操作。
然而上述智能電飯煲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放米、洗米、加水等環節比較瑣碎,占用一定的時間;(2)定時煮飯的米,在預約時間內,長時間的浸泡會使得大米的成分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大量的事實表明,產生這種變化的大米煮熟的飯口感極差,完全沒有現煮的飯好吃;(3)同樣是定時煮飯,一旦用戶遇到應酬之類的意外,無法去吃定時煮好的飯,就會產生浪費;(4)如遇到需要減少或增加煮飯量,不能及時進行更改,也同樣產生浪費。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不但具有良好的儲米環境,還能夠實時接收用戶的指令,做出符合實際需求的米飯。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包括外殼本體、機能模組和附加模組,機能模組設于外殼本體內,并通過信號傳輸與附加模組相連接;
所述機能模組包括主控模塊、儲米模塊、準備模塊、炊飯模塊和啟動模塊,主控模塊分別控制儲米模塊、準備模塊、炊飯模塊和啟動模塊,且又分別接收儲米模塊、準備模塊、炊飯模塊和啟動模塊的信息內容,儲米模塊與準備模塊連通,準備模塊與該系統外部水源連接,準備模塊與啟動模塊之間通過導軌相連,炊飯模塊設于導軌上,實現炊飯模塊在準備模塊與啟動模塊之間移動;
所述附加模組包括云端、大數據庫和供貨端,云端和供貨端均通過信號與主控模塊相連,大數據庫與云端相連,云端用以收集主控模塊接收的相關信息,并將信息存儲至大數據庫中,供貨端通過主控模塊用以收集儲米模塊中儲米量的信息,并提供米源。
所述的機能模組和附加模組之間通過發送/接收裝置實現信號連接。
所述的發送/接收裝置包括WIFI和手機,手機通過WIFI與主控模塊信號連接。
所述的儲米模塊包括儲米箱,以及連于儲米箱上的制冷裝置、抗菌裝置和稱重裝置。
所述的主控模塊上設有設置及顯示終端。
所述的啟動模塊上還設有開啟模塊。
另一方面,一種自動儲米炊飯的一體化系統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驟:
S1.通過手機或設置及顯示終端設定大米信息、儲米最低量、炊飯條件和冷藏溫度相關數據;
S2.炊飯模塊移至準備模塊,根據手機或設置及顯示終端設定的數據,儲米模塊將相應的米量倒入炊飯模塊中,通過準備模塊將相應的水量也倒入炊飯模塊中,再平整米面;
S3.炊飯模塊通過導軌移至啟動模塊,根據設定的炊飯條件進行炊飯,直至米飯炊熟后,通過主控模塊給用戶發送通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軍立,未經吳軍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3342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