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長雄野生稻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32494.2 | 申請日: | 2017-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8887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8 |
| 發明(設計)人: | 胡鳳益;張石來;黃立鈺;陶大云;張靜;黃光福;胡建;道金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聯科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陳超 |
| 地址: | 650091***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野生稻 無性繁殖 培育 生態類型 遺傳位點 稻作 攜帶 收獲 種植 生產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長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具有多年生性的多年生稻的方法,培育攜帶長雄野生稻多年生性遺傳位點的適應不同生態類型的多年生稻,實現種植一次能夠連續收獲2年及2年以上,提高稻作生產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遺傳育種學領域,具體涉及利用長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
背景技術
針對人為長期過度耕作帶來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1989年國際稻作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提出發展多年生陸稻,在旱地上種植多年生陸稻獲得糧食收入的同時達到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目的。從那以后,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開始了多年生稻遺傳改良的探索。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顧名思義,就是種植一次可以連續收獲多年的稻作品種及其生產技術。栽培稻,即通常說的現代改良稻作品種,無論是亞洲栽培稻(O.sativa)還是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其野生種都具有多年生的特性。一般來說,多年生稻主要是利用栽培稻自身稻樁上的腋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匍匐莖、長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的地下莖等三種方式實現稻作的多年生性,然而腋芽和匍匐莖由于不能忍受冬季的低溫和干旱等環境因素沒有獲得更多的進展,而利用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特性發展多年生稻,不論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逐漸有了新的突破。
1991年,法國學者Ghesquiere研究認為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的表達和胚敗育基因(D1)連鎖在一起位于水稻第2號染色體;1998年,日本學者Maekawa研究認為長雄野生稻的地下莖(Rhizome,Rhz)同位于第4染色體上和無葉舌基因(lg,liguleless)連鎖;2003年,國際稻作所的Erik.J.Sacks研究認為地下莖的表達受到隱性或部分隱性基因控制。然而該系列研究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沒有真正用于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利用長雄野生稻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具有多年生性的多年生稻的方法,實現了多年生稻種植一次能夠連續生長2年及2年以上,還可以利用不同多年生性遺傳位點的組合,培育出適應不同生態類型的多年生稻,提高了稻作生產效益。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利用長雄野生稻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長雄野生稻為父本,以第一栽培稻為母本進行雜交獲得第一F1代;
(2)將所述第一F1代自交,得到第一F2代;
(3)篩選出攜帶多年生性遺傳位點的第一F2代,其中所述多年生性遺傳位點包括主效位點和微效位點;
(4)攜帶多年生性遺傳位點的第一F2代連續自交得到后代材料,從中選育出多年生稻品系,所述多年生稻品系攜帶多年生性遺傳位點,即具有多年生性狀。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5)利用步驟(4)選育出的具有多年生性狀的多年生稻品系做供體,以第二栽培稻做母本,通過雜交將多年生性遺傳位點導入至栽培稻中,獲得第二F1代;
(6)所述第二F1代與第二栽培稻為父本進行回交,再自交,篩選出攜帶多年生性遺傳位點的多年生稻。
在本發明的再一個方面,所述第一栽培稻是RD23。
在本發明的再一個方面,所述第二栽培稻為楚粳2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未經云南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3249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