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26805.4 | 申請日: | 2017-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6740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1 |
| 發明(設計)人: | 李國平;倪志成;肖焱豐;夏敏;羅運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D187/00 | 分類號: | C09D187/00;D21H17/14;D21H17/46;D21H2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愛英;楊志兵 |
| 地址: | 10008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聚酰胺 樹形 分子 疏水 涂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疏水材料領域。所述疏水涂料的配方中各組分及其摩爾比為:樹形分子:疏水表面改性劑=1:64~1:128;所述制備方法以聚酰胺?胺樹形分子與丙烯酸長鏈烷基酯為原料,通過一步邁克爾加成反應制得。本發明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制備條件溫和,所制備的疏水涂料不含氟,毒性小,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疏水材料領域。
技術背景
疏水性是固體表面的一個重要性質,通常用液滴與固體之間的夾角進行衡量,即接觸角。接觸角越大,則固體表面的疏水性越好。通常將接觸角小于90°的表面稱為親水表面,接觸角大于90°的表面稱為疏水表面。疏水表面因其具有許多優異的表面性能,如自清潔、防污、防腐蝕、防氧化等特性,在自清潔、流體減阻、生物醫學材料等工農業生產、商業應用、國防建設領域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實現疏水表面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在粗糙表面上修飾低表面能物質,通常用于制備疏水表面的低表面能材料主要有聚硅氧烷、氟碳化合物及其他有機物(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二是在疏水材料表面構建類似荷葉表面的粗糙結構,制備方法有無機納米粒子(如TiO2、SiO2、ZnO等)修飾、激光/等離子體/化學刻蝕、模板法、靜電紡絲法、溶膠-凝膠、自組裝、電化學沉積及化學氣相沉積等許多種類。但是在上述方法中,大部分都需要對所制備表面使用進行形貌修飾,或者對所用粒子(如二氧化硅、金屬氧化物粒子等)預先進行表面處理,制備過程繁瑣,成本與能耗相對較高,并且部分疏水涂料含有氟等對人體有毒有害元素,這對疏水涂料的制備和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因此開發一種制備簡便,不含有毒元素的疏水涂料具有很大的意義。
聚酰胺-胺(PAMAM)樹形分子是一種具有三維分子結構、高度支化且高度有序的樹枝狀化合物,它除了具有樹枝化合物的共性外,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水溶性、特殊的粘度與表面張力等特性,除了在生物醫學、材料修飾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外,在廢水處理、石油開采、氣體凈化或分離等化工領域也已展現出良好的用途。但因為聚酰胺-胺樹形分子內部含有大量親水性的酰胺基團,整體呈現親水性,如何屏蔽內部親水基團是將聚酰胺-胺樹形分子制備為疏水涂料的一個難點。因此還未有將聚酰胺-胺樹形分子應用于疏水涂料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操作簡便、不含氟元素,無需對基底提前進行表面處理。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所述疏水涂料的配方中各組分及其摩爾比為:樹形分子:疏水表面改性劑=1:64~1:128;
所述樹形分子為表面全部為氨基的聚酰胺-胺樹形分子;
所述疏水表面改性劑為丙烯酸長鏈烷基酯,其結構式如下:
n≥6;
所述丙烯酸長鏈烷基酯優選丙烯酸十六酯、丙烯酸十八酯或丙烯酸二十二酯。
優選的,所述樹形分子為4.0代以上的聚酰胺-胺樹形分子。
一種基于聚酰胺-胺樹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將樹形分子溶解到有機溶劑a中溶解得到濃度為3×10-3~3×10-4mol/L溶液1;
(2)將疏水表面改性劑溶解到有機溶劑b中,溶解得到濃度為0.5~0.01mol/L的溶液2;
(3)將溶液1攪拌加熱至20~50℃,于氮氣氛圍及攪拌條件下,將溶液2以2~3s/滴的速度滴加至溶液1中,氮氣氣氛下恒溫反應6~18h,得到溶液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未經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2680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