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20280.3 | 申請日: | 2017-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0574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永峰;傅婧怡;巫家業;段永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C09D5/32 | 分類號: | C09D5/32;C09D5/24;C09D19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楊雯茜;姚亮 |
| 地址: | 10224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石墨 納米 化合物 聚合物 涂料 型吸波 材料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該涂料型吸波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石墨烯、碳納米管、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進行超聲處理,得到一混合液;在攪拌條件下,向所述混合液中加入含鐵化合物和聚合物,之后繼續攪拌一段時間,得到所述的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功能化石墨烯與含鐵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復合涂料型吸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該復合涂料型吸波材料具有優異的吸波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材料科學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吸波材料是能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電磁波能量,并通過材料的損耗轉變為熱能的一類材料。吸波材料最初的設計主要應用于軍事中隱形飛機的研究。隨著社會的進步,無線電磁波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吸波材料也開始被廣泛的應用在建筑、家電等日常生活中。
石墨烯是一類最新發現的具有二維結構的碳材料。由于其獨特的二維結構,石墨烯具有許多奇特的物理性質,如高比表面積、密度小、機械性能強、導電性優異等。石墨烯也迅速成為當前材料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也被吸波領域的研究人員所關注。以石墨烯為基質的吸波材料的形態主要包括粉體和高分子兩大類。相較于單純的粉體和高分子吸波材料,涂料型吸波材料的應用更為廣泛,使用時只需涂在相應材料表面即可。
因此,研發以石墨烯為基質的涂料型吸波材料仍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該涂料型吸波材料具有優異的吸波性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首先提供了一種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將石墨烯、碳納米管、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進行超聲處理,得到一混合液;
(2)在攪拌條件下,向步驟(1)得到的混合液中加入含鐵化合物和聚合物,之后繼續攪拌一段時間,得到所述的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涂料型吸波材料。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以質量比計,所述石墨烯、碳納米管、含鐵化合物、聚合物(指步驟(2)中加入的聚合物)的用量比例為(1~5):1:(1~7):(1~5)。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所采用的石墨烯的厚度為5~20nm,二維片徑尺寸為1~10μm。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所采用的碳納米管為直徑1~2nm、長度20~80nm的單壁碳納米管和/或外徑2~10nm、長度100~150nm的多壁碳納米管。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所采用的含鐵化合物包括二茂鐵、三氧化二鐵、四氧化三鐵以及硝酸鐵等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更優選地,所采用的三氧化二鐵、四氧化三鐵的粒徑為100~200nm。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步驟(2)中所采用的聚合物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F68、聚乙二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橡膠樹脂以及酚醛樹脂等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在步驟(1)中,以質量比計,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與所述石墨烯的用量比例為1:(0.5~25)。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在步驟(1)中,以體積(mL)/質量(mg)比計,所述N-甲基吡咯烷酮與所述石墨烯的用量比例為250mL/(50~250mg)。
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優選地,步驟(1)中的超聲處理的時間為2~4h,超聲工作頻率為20~40kHz,功率50~80W。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2028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