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SOI?LIGBT器件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08573.X | 申請日: | 2017-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478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13 |
| 發明(設計)人: | 喬明;詹珍雅;章文通;何逸濤;肖倩倩;王正康;余洋;張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1L29/06 | 分類號: | H01L29/06;H01L29/739 |
| 代理公司: | 成都點睛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32 | 代理人: | 敖歡,葛啟函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oi ligbt 器件 | ||
1.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其元胞結構包括:襯底(1)、設置在襯底(1)上表面的埋氧層(2)、埋氧層(2)上方的厚介質層(3)、厚介質層(3)左側的厚硅層N型漂移區(4)、厚硅層N型漂移區(4)內部左端的P阱區(12)、所述P阱區(12)內部設置的相互獨立的P型重摻雜發射極區(11)和N型重摻雜區(42);分別與厚介質層(3)下表面和埋氧層(2)上表面相切的超薄頂層硅N型漂移區(43)、沿縱向方向貫穿設置在厚介質層(3)右端的N型buffer區(41)、N型buffer區(41)內部的P型重摻雜集電極區(13)、P阱區(12)上表面的發射極接觸電極(5)、設置在P型重摻雜發射極區(13)上表面的集電極接觸電極(6)、設置于P阱區(12)上表面的柵氧化層(8)、設置于柵氧化層(8)上表面的多晶硅柵(7);所述埋氧層(2)與厚硅層N型漂移區(4)、超薄頂層硅N型漂移區(43)以及N型buffer區(41)的下表面相連接;所述厚介質層(3)設置在靠近N型buffer區(41)的一端,其下表面與超薄頂層硅N型漂移區(43)的上表面相接觸,所述P型重摻雜發射極區(11)和N型重摻雜區(42)的上表面與設置在P阱區(12)上表面的發射極接觸電極(5)連接,柵氧化層(8)的左邊界與N型重摻雜區(42)的右端部分重疊,柵氧化層(8)的右邊界延伸到P阱區(12)的右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P條(14)、N條(44),所述N條(44)與P條(14)在Z方向交替設置于P阱區(12)和厚介質層(3)之間的厚硅層漂移區(4)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底(1)為P型硅或為N型硅,SOI層為P型或為N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頂層硅N型漂移區(43)和厚硅層N型漂移區(4)通過分段式線性變摻雜或均勻摻雜或階梯摻雜的摻雜方式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厚介質層(3)的右端與N型buffer區(41)相切。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厚硅層N型漂移區(4)中交替設置的N條(44)與P條(14)不與埋氧層(2)的上表面相接觸。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厚硅層N型漂移區(4)中交替設置的N條(44)與P條(14)與埋氧層(2)的上表面相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厚硅層N型漂移區(4)中交替設置的N條(44)與P條(14)位于器件體內。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P條(14)的寬度大于N條(44)的寬度。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OI-L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胞結構中,發射極接觸電極(5)和集電極接觸電極(6)的上端分別通過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91),引入第二層金屬分別作為源極場板(51)、漏極場板(6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未經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8573.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