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混凝土面層抗裂用浮點格柵網、其制造方法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08511.9 | 申請日: | 2017-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665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14 |
| 發明(設計)人: | 熊建波;岑文杰;王勝年;范志宏;鄧春林;于方;王彭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5/04 | 分類號: | E04C5/04;B29B15/14 |
| 代理公司: | 廣州新諾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劉菁菁 |
| 地址: | 510230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 面層 抗裂用 浮點 格柵 制造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凝土面層抗裂用浮點格柵網,其包括由若干經線與若干緯線相交構成的纖維格柵網、通過浸漬處理而形成于纖維表面的浸漬樹脂層、形成于纖維格柵經線與緯線相交處的多個高度相同的浮點結構,浮點結構突出于纖維格柵網的上表面,且浮點結構上小下大成錐狀,所述纖維格柵網是采用耐堿、耐腐蝕且不銹蝕的輕質高強纖維材料作為基材制造的雙向正交同性格柵網。本發明充分利用了輕質高強纖維抗拉強度高的抗裂性能,通過樹脂浸漬,并用模具在經緯線交點部位制作一系列厚度統一的浮點結構,這樣既能使過于柔軟的纖維織物轉化為有剛性的格柵網材,同時通過浮點控制其埋入混凝土表層的深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混凝土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混凝土平板控裂技術。
技術背景
大體積混凝土,尤其是分層澆筑的板狀混凝土平板結構,如碼頭面層,大型樓板,橋梁面層等,工后極其容易出現危害性的裂縫,混凝土裂縫一直是工程上難以解決的頑疾。根據既有理論導致混凝土平板開裂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混凝土在外約束作用下無法自由收縮而產生過大的外約束應力,大于當時的混凝土抗拉強度,此外內表溫差導致的內約束應力,風干失水導致的塑性開裂均容易導致混凝土平板開裂,預留空洞周邊容易出現應力集中裂縫等。
傳統混凝土平板控裂技術有: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入模溫度,減少混凝土內部溫升,從而減少內約束應力;加強混凝土養護,防止早期混凝土失水收縮出現塑性裂縫;采用微膨脹混凝土,補償混凝土收縮引起的外約束作用;增加抗裂鋼筋網片等。其中增加鋼筋網片也是行之有效的混凝平板抗裂方法之一,然而鋼筋網片往往需要設置在離混凝土表面5mm至20mm左右貼近混凝表面且有足夠混凝握裹力的位置才能充分發揮抗裂鋼筋網片應有的控裂作用,然而鋼筋網片較重,在抹面時埋設的話,容易下沉,埋設深度難以控制,若事先用馬凳筋架設抗裂鋼筋網片,一來影響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效率,二來澆筑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施工人員踩踏,埋設深度同樣無法保證。再者鋼筋離混凝土表面太近,處于自然腐蝕環境中,鋼筋保護層太薄,鋼筋自身極其容易銹蝕,耐久性不好。
因此急需一種耐久性好,施工方便,埋設深度易于控制的混凝土表面加筋材料及其施工工藝。隨著材料科技的發展,已有大量可以被應用于建筑工程混凝抗裂的纖維材料,一般有纖維網,纖維格柵等成品。纖維織物過于柔軟,普通的施工工藝不能很好地把纖維織物埋設在混凝表層某一特定的深度中,埋設過淺的纖維織物,由于缺乏混凝握裹,不能充分發揮纖維的抗裂作用,另外埋設過淺的纖維織物保護層不足,容易在混凝土表層磨損后破壞。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工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克服現有技術中抗裂鋼筋網片埋設困難,耐久性差的不足,同時有效預防大面積混凝土平板工后開裂。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混凝土面層抗裂用浮點格柵網,其包括由若干經線與若干緯線相交構成的纖維格柵網、通過浸漬處理而形成于纖維表面的浸漬樹脂層、形成于纖維格柵經線與緯線相交處的多個高度相同的浮點結構,浮點結構突出于纖維格柵網的上表面,且浮點結構上小下大成錐狀,所述纖維格柵網是采用耐堿、耐腐蝕且不銹蝕的輕質高強纖維材料作為基材制造的雙向正交同性格柵網。
浮點結構的高為5~20mm.
浸漬樹脂為雙組分環氧樹脂或熱熔樹脂。
所述纖維格柵網的基材選自玄武巖纖維、耐堿玻璃纖維、碳纖維的纖維材料。
混凝土面層抗裂用浮點格柵網的網眼尺寸滿足粗骨料75-85%的通過率。
一種制造如上任一所述的混凝土面層抗裂用浮點格柵網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使用耐堿、耐腐蝕且不銹蝕的輕質高強纖維材料作為基材制作纖維格柵網;(2)對制好的纖維格柵網進行樹脂浸漬,在纖維格柵經緯線相交處套上模具,將樹脂注入模具中,樹脂固化后纖維格柵網剛化且在經緯線相交處形成浮點結構;
(3)拆除模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851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