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益腎強身的食療沖料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03376.9 | 申請日: | 2017-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427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4 |
| 發明(設計)人: | 郭琰 | 申請(專利權)人: | 今磨房(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33/00 | 分類號: | A23L33/00;A23P10/40;A61K36/884;A61P39/00;A61K35/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541 | 代理人: | 龔潔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陽***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身 食療 料及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食療保健的養生食品,具體涉及一種益腎強身的食療沖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食物是人類預防疾病和保健最好的產品,而“藥食同源”又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周禮·天官·疾醫》記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說明了五谷的生理保健作用。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我們稱為食療。而“療”又不如“補”,食補即是用食物營養功效結合自己身體情況,通過進補膳食以達到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進而延年益壽、強健體魄。《千金藥方》記載:“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可見運用食物療法,不僅是當時醫家的基本治療手段,更是衡量一位醫家是否高明的重要依據。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調養身體,反而熬夜成為了一種習慣。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精氣耗損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因此我們應該注重補養腎氣。中醫“五色歸五臟”說法中,黑色食物對腎臟具有滋補作用,比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
食用粗糧五谷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過飲食能達到提神醒腦,舒緩緊張和預防保健的作用。隨著“亞健康”問題的日益凸顯,食療以其具有的健康天然的優點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以五谷雜糧為載體,結合中國傳統養生的寶貴經驗和中醫藥在腎虛用藥方面的良好積累,用現代科學的技術和方法,藥食同源,針對腎臟容易出現的問題,開發一款具有養生保健,滋陰補腎功效的食療沖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益腎強身的食療沖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分:20~30份的燕麥、15~25份的黑豆、10~15份的黃豆、8~12份的黑芝麻、4~6份的核桃、4~6份的黑米、4~6份的糙米、1~3份的桑葚、1~3份的南瓜子、0.5~1.5份的紅棗、0.4~0.6份的蓮子、0.4~0.6份的枸杞、0.1~0.3份的山藥、0.4~0.6份的蘋果、0.4~0.6份的玉米、0.4~0.6份的板栗、6~10份的黑糖、5~7份的白糖、0.5~1.5份的全脂乳粉。
本發明的食療沖料通過各類雜糧蔬果的科學配搭,配以合理的中藥達到食療與藥療的完美結合,既體現了中藥傳統的炮制特色又有中醫理論配方,更加豐富了食療沖料的保健宗旨。主要功效是溢陽補腎、滋陰降火、扶正固本。中醫認為,人體多食五谷雜糧組成的營養組合物即養身又養心,本發明營養組合物按《內經》的理論典籍,用“食療觀”的方法調整氣血、經絡、臟腑,達到健康的目的。
本發明采用了中醫配藥(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君臣佐使”最早見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藥之謂君,使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宜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在該發明中,燕麥、黑豆和黃豆是主(君)方,黑芝麻、核桃、黑米、糙米、桑葚和南瓜子是配(臣)方,還有紅棗、蓮子、枸杞、山藥、蘋果、玉米和板栗就是輔(使)方,另外黑糖、白糖和全脂乳粉一方面可以發揮藥用價值,均衡營養成分,另一方面還可以用于調味。
燕麥:性味甘平;益脾養心、斂汗。燕麥中的B族維生素、尼克酸、葉酸、泛酸都比較豐富。燕麥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利于排便,熱量低,升糖指數低,降脂降糖。燕麥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防治大腸癌、防治心臟疾病的醫療價值和保健作用,已被古今中外醫學界所公認。對于因肝、腎病變,糖尿病,脂肪肝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脂血癥也有同樣明顯的療效。長期食用燕麥米,有利于糖尿病和肥胖病的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今磨房(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今磨房(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337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