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01542.1 | 申請日: | 2017-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17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應磊;趙森;郭婷;楊偉;彭俊彪;曹鏞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D403/10 | 分類號: | C07D403/10;C07D403/14;C07D409/10;C07D409/14;C09K11/06;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芳雜環 單元 極性 分子 發光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本發明通過Suzuki聚合反應制得所述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合成方法簡單,容易提純,有利于工業化應用。本發明的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中,芳雜環并茚芴平面性較好,具有較大的熒光量子產率;同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成膜性和薄膜形態穩定性,適合進行溶液加工和印刷顯示,用于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層的制備,基于該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的發光層在制備器件時不用退火處理,使得制備工藝簡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機光電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因具有高效、低電壓驅動,易于大面積制備等優點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OLED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直到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鄧青云博士采用三明治器件結構研制出了OLED器件在10V直流電壓驅動下發光亮度可達到1000cdm-2,使OLED獲得了劃時代的發展。
OLED器件由陰極、陽極和中間的有機層構成,有機層一般包括電子傳輸層、發光層和空穴傳輸層,首先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陰陽兩極注入,并分別在功能層中進行遷移,然后電子和空穴在合適的位置形成激子,激子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遷移,最后激子發光。
為了早日實現有機/高分子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除了應滿足能夠實現全色顯示、單色純度高、熱化學穩定性好和使用壽命長等要求外,還希望器件具有高的發光效率。目前影響OLED器件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材料本身的電子和空穴傳輸注入的不平衡。因此,為了獲得高效的OLED器件,必須合理調節材料的電子空穴傳輸與注入的平衡。
近年來,雙極性材料因具有平衡的空穴和電子載流子流,在有機電致發光領域吸引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而且該材料使得器件的結構簡化。這種新型的技術不僅在理論研究領域被科學家所青睞,而且正在逐步走向工業化生產,因而開發雙極性材料具有實用化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目前現有面臨的問題,提供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該材料具有良好的電子和空穴傳輸性能,可以平衡載流子的注入與傳輸,使得更多的電子和空穴有效地復合產生激子,從而提高器件的發光效率。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所述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所述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在制備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層中的應用。
本發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以芳雜環并茚芴單元為核的雙極性小分子發光材料,具有如下化學結構式:
式中,Ar為六元芳雜環;Ar1為電子受體單元;Ar2為電子給體單元;
R為包括鹵素、氰基、烷氧基、氟代烷氧基、H原子、芳基、三苯胺、碳原子數1-20的直鏈或者支鏈烷基,或為碳原子數1-20的烷氧基,或為-(CH2)K-O-(CH2)m-X,其中,K=1-10,m=1-10,X為如下結構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地,所述電子受體單元Ar1為如下結構式中的任意一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154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