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復合型污泥減量厭氧消化池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01459.4 | 申請日: | 2017-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873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4-26 |
| 發明(設計)人: | 張超;徐冰心;陳亞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宜興市建邦環境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C02F11/04 |
| 代理公司: |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32237 | 代理人: | 徐曉鷺 |
| 地址: | 2142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型 污泥 減量厭氧 消化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保領域,主要涉及一種可減少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產量的復合型厭氧消化池。
技術背景
目前,廢水處理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工藝污泥產量大,處理與處置費用高,污泥已成為國內外污水處理廠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自2003年開始,我國的剩余污泥產量就超過了1000萬t(國家統計局等,2010);隨著城市污水處理廠在“十一五”期間的大規模建設2011年我國污泥產量約2188萬t,2015年我國污泥產量超過3000萬t。剩余污泥若不經有效處理處置將會產生二次污染,直接或間接威脅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同時使污水處理設施的環境效益大大降低。剩余污泥減量技術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由于物理方式所需能量較大,化學方式需要投入的化學物質可能給環境帶來二次污染,存在經濟和環境兩方面的問題.利用生物方式對污泥進行減量,能耗低、不產生二次污染,作為一種生態工程技術受到關注。
按照污泥減量過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及所維持的環境(厭氧/好氧)可以將污泥的生物減量方式分為:污泥的好氧消化減量、污泥的厭氧消化減量和利用微型動物攝食對污泥進行減量3種方式。
其中好氧消化減量的方法效率較低,減量周期較長,很難實現規模化;微生物攝食污泥減量方法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受到多種限制條件的制約,推廣性較差。
污泥厭氧消化是一個多階段的復雜過程,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特色微生物群體,各階段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污泥厭氧消化系統中,各種細菌在適應的酸堿度范圍內,只允許在中性附近波動。微生物對pH的變化非常敏感。水解與發酵菌及產氫、產乙酸菌適應的pH范圍為5.0~6.5,甲烷菌適應的pH范圍為6.6~7.5。如果水解酸化和乙酸化過程的反應速度超過甲烷化過程速度,pH就會降低,從而影響產甲烷菌的生活環境,進而影響污泥厭氧消化效果。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復合型污泥減量厭氧消化池,以實現厭氧消化過程中,各種細菌對不同環境的需求,提高厭氧反應效率。
所述一種復合型污泥減量厭氧消化池,其特征是,包括依次連通的水解區和厭氧區;
所述水解區包括水解反應單元,水解反應單元通過隔板分為水解反應A單元和水解反應B單元,水解反應A單元和水解反應B單元底部連通;水解區設有進水配水管(1)、水解區污泥回流管道(3)、水解區污泥回流泵(2);
所述厭氧區包括厭氧反應單元,厭氧反應單元通過隔板分為厭氧反應A單元和厭氧反應B單元,厭氧反應A單元和厭氧反應B單元底部連通;厭氧區設有厭氧區污泥回流管道(5)和厭氧區污泥回流泵(4);
還包括剩余污泥回流管(7),所述剩余污泥回流管(7)和水解區污泥回流管道(3)連通。
其中,所述水解區污泥回流管道(3)和厭氧區污泥回流管道(5)伸入反應區的一端分別設有擋板(6)。
所述的一種復合型污泥減量厭氧消化池包括,污水配水管、水解污泥回流管、厭氧污泥回流管、剩余污泥排泥管。復合厭氧池中可分為兩大部分,即水解酸化和厭氧消化;
水解階段是由厭氧微生物及兼性微生物產生的水解酶類將剩余污泥回流過來的微生物代謝產物、微生物內源呼吸殘余物等有機質進行水解酸化的過程。這一階段主要作用是將剩余污泥中的VSS轉化成為了溶解性有機物,酸化產物在產氧產乙酸菌的作用下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從而達到污泥減量。過程中應嚴格控制pH值在5.0-6.5,如果由于酸化過程不徹底造成pH值升高時,可通過適當減少剩余污泥回流量,減少水解配水管進水量,保證足夠的水解酸化停留時間,使酸化過程更徹底。反之,pH值降低時,可增加剩余污泥回流量,增加水解配水管進水量。
水解區出水偏酸性,影響厭氧消化區厭氧環境,因此在厭氧A區進水端設置厭氧配水管,利用進水中和水解區出水,使進入到厭氧區的pH值高于6.6。
在厭氧消化階段中,由產甲烷細菌再進一步將脂肪酸、氨基酸等溶解性有機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
所述復合厭氧消化池,設置水解污泥回流管和厭氧污泥回流管,剩余污泥回流管和水解污泥回流管共用管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宜興市建邦環境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宜興市建邦環境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145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