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發動機中冷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97164.4 | 申請日: | 2017-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6877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10 |
| 發明(設計)人: | 景曉軍;銀增輝;李騰騰;張琳;劉振盛;丁雨青;付鐵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廣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29/04 | 分類號: | F02B29/04;F01P7/16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傳鑫 |
| 地址: | 511356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永***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裝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創造提供了一種發動機中冷裝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冷裝置包括中冷器、換熱器、循環水泵及控制器;換熱器的冷卻液出液管路上設有電動比例閥;中冷器、換熱器、循環水泵組成中冷器冷卻液冷卻循環回路;中冷裝置還包括溫度傳感器及壓力傳感器;中冷器出氣管路上設有第二電動比例閥;溫度傳感器及壓力傳感器均與控制器相連;電動比例閥、循環水泵及第二電動比例閥均由控制器控制。本發明創造所述的發動機中冷裝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夠實現發動機中冷器對增壓后溫度以及中冷前后壓差的精確控制,在保證目標值的基礎上,實現中冷裝置冷卻液在整個試驗循環中保證溫度大于設定閾值,且溫度和流量保持恒定。
技術領域
本發明創造屬于發動機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滿足國Ⅵ排放標準試驗要求的發動機中冷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發動機的升功率以及降低燃油消耗,增壓器在發動機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動機增壓后的空氣溫度達130℃~150℃,甚至更高,研究表明進氣增壓溫度每下降10℃,它的密度大約增大3%,發動機熱效率約提高0.5%。為獲得更高的缸內充量密度,提高功率有必要對增壓后空氣進行冷卻。在整車上發動機采用空空冷卻,即采用冷空氣冷卻增壓后的空氣。在發動機臺架試驗上常采用水空中冷器,通過循環冷卻水來實現對發動機增壓后空氣溫度的控制。
隨著國家第六階段排放標準的推出,其對重型車發動機試驗中冷裝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冷機試驗之前,中冷裝置的冷卻液大于20℃,且整個試驗循環中不允許改變,此外,當額定工況點中冷后溫度穩定后,冷卻液流量保持不變。目前已有的水冷中冷器大多通過直接控制冷卻水的流量或者溫度來實現中冷后的溫度控制,這些裝置已經不滿足國家第六階段排放標準中試驗規程的要求。因此,開發一種滿足國Ⅵ排放標準試驗要求的發動機中冷裝置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創造旨在提出一種發動機中冷裝置及其控制方法,以解決如何實現發動機中冷器對增壓后溫度以及中冷前后壓差的精確控制,在保證目標值的基礎上,實現中冷裝置冷卻液在整個試驗循環中保證溫度大于20℃,且溫度和流量保持恒定。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發動機中冷裝置,包括中冷器(1)、換熱器(11)、循環水泵(13)及控制器(12);
所述換熱器(11)的冷卻液出液管路(8)上設有電動比例閥(9);
所述中冷器(1)、換熱器(11)、循環水泵(13)組成中冷器(1)冷卻液冷卻循環回路;
所述中冷裝置還包括檢測所述中冷器(1)冷卻液入口溫度及所述中冷器(1)排氣口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及檢測所述中冷器(1)的進氣口、出氣口壓差的壓力傳感器;所述中冷器(1)出氣管路上設有第二電動比例閥(14);
所述溫度傳感器及壓力傳感器均與所述控制器(12)相連;
所述電動比例閥(9)、循環水泵(13)及第二電動比例閥(14)均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進一步的,所述中冷器(1)、換熱器(11)、循環水泵(13)形成的中冷器(1)冷卻液冷卻循環回路上設有加熱器(10),所述加熱器(10)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水箱(2);
所述水箱(2)、中冷器(1)、換熱器(11)、循環水泵(13)依次設置形成中冷器(1)的冷卻液冷卻循環回路;
所述換熱器(11)的冷卻液進液管路(7)通過注水常閉電磁閥(6)與所述水箱(2)相連;
所述水箱(2)內設有液位傳感器(5),所述液位傳感器(5)與所述控制器(12)相連;所述注水常閉電磁閥(6)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廣州)有限公司,未經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廣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9716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