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自動記錄被雷擊次數的高阻接地線通用防雷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93674.4 | 申請日: | 2017-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621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28 |
| 發明(設計)人: | 鄧建廣;鄧滔 | 申請(專利權)人: | 鄧建廣 |
| 主分類號: | H02H9/04 | 分類號: | H02H9/04;G01R19/1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雷組件 電感元件 雷擊 輸入端連接 防雷裝置 依次連接 自動記錄 接地 避雷器 接地線 高阻 記錄器 電源輸入 硅膠包裹 通用 接地端 輸出端 輸入端 硅膠 灌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自動記錄被雷擊次數的高阻接地線通用防雷裝置,至少包括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1個電感元件,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外面,第一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與第二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接地,多個所述避雷器的接地端與一個雷擊記錄器依次連接后接地,其可靠性高、成本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自動記錄被雷擊次數的高阻接地線通用防雷裝置,屬于防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推出了多種電源防雷裝置,但在實際使用中,有很多不太可靠。其主要原因是這些防雷裝置的接地線的接地電阻都是要求在10Ω以下,這樣就對接地線的材料以及施工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就目前市場上的人工和材料預算,要制造施工一條接地電阻在10Ω以下的接地線,最低成本都要2000元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達數萬元,這樣制約了防雷裝置的推廣以及普及。特別是有些環境里電源系統避雷及避雷接地網施工條件不具備的低壓交流供電場所。
此外,現有的防雷裝置由于生產工藝以及模塊體積的限制,其輸出功率不能做得很大,一般限制在20KW以下,這樣容易制約需要大輸出功率的用戶的選擇。
市場上所推出的防雷裝置,如果要有效地防雷,就必須做接地電阻低于10歐(甚至4歐)以下的接地線,這就使施工成本大大增加,如果再串接一個雷擊記錄器,因為廉價的記錄器有線壓存在就會降低防雷裝置的防雷效果,對接地線的要求更高,就要更加大了地線施工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靠性高、成本低的可自動記錄被雷擊次數的高阻接地線通用防雷裝置。
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可自動記錄被雷擊次數的高阻接地線通用防雷裝置,至少包括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1個電感元件,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外面,第一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與第二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接地,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共同接地,多個所述避雷器的接地端與一個雷擊記錄器連接后接地。
上述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三防雷組件,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三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共同接地,多個所述避雷器的接地端與一個雷擊記錄器連接后接地。
上述封裝在第一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量為1個,封裝在第二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量為2個,封裝在第三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量為3個。
上述所述避雷器是低壓氧化鋅避雷器,所述雷擊記錄器是指針式雷擊記錄器。
上述電感元件的可承載功率在10KW以上。
上述所述電感元件包括環形鐵氧體磁芯以及繞設于所述環形鐵氧體磁芯上的線圈。
上述所述防雷裝置應用于單相交流線路或者三相交流線路中。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通過多個防雷組件的多級泄流保護,大大降低雷電流和殘余雷電流對用電設備的破壞,從而具有良好并且可靠的防雷效果,使得可以降低對接地線的接地電阻的要求。其接地線的接地電阻可以達到1000Ω以上,其依然具有可靠的防雷效果,這樣降低了對接地線的材料以及施工的要求,從而達到了大大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所述防雷裝置配合一根打在泥土中1至1.5米長的鐵釬即可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鄧建廣,未經鄧建廣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9367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