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和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84508.8 | 申請日: | 2017-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1204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偉華;陳海峰;馬軍;黃懷東;溫克歡;劉明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3/14 | 分類號: | H02J3/1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匯智容達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熊賢卿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網 需求 負荷 均衡 處理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包括從用戶用電歷史數據中確定用戶用電的預測負荷值,形成用戶用電調度方案及指導計劃,并選擇目標用戶,將用戶用電調度方案及指導計劃分解成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及激勵措施;獲取各所選目標用戶的可調負荷值并與其對應的用電目標進行對比,且根據對比結果,對應在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基礎上進行的電荷增量或電荷減量調節以及在各所選目標用戶的激勵措施基礎上重新進行更正并下發。實施本發明,能夠響應負荷均衡需求并結合用戶用電激勵機制,實時監控用戶用電負荷,發送建議指導性用電計劃,使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調度更趨于彈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網負荷均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和系統。
背景技術
通常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調度計劃是根據電網負荷壓力按區域范圍實施停復電調節電網負荷,在同一個停電區域存在急需用電戶和非急需用電戶,同樣在復電區域也存在急需用電戶和非急需用電戶,以往是采用負荷調度一刀切的做法,但是缺失用戶意愿參與度。
因此,亟需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改變以往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調度剛性策略一刀切,建立與用戶雙向互動策略,響應負荷均衡需求,結合用戶用電激勵機制,實時監控用戶用電負荷,發送建議指導性用電計劃,使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調度更趨于彈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和系統,能夠響應負荷均衡需求并結合用戶用電激勵機制,實時監控用戶用電負荷,發送建議指導性用電計劃,使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調度更趨于彈性。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網需求側負荷均衡處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從用戶用電歷史數據中確定用戶用電的預測負荷值,且根據所述用戶用電的預測負荷值,形成用戶用電調度方案及指導計劃,進一步選擇目標用戶,將所述形成的用戶用電調度方案及指導計劃分解成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及激勵措施;
步驟S2、獲取各所選目標用戶的可調負荷值并與所述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進行對比,且根據對比結果,對應在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基礎上進行的電荷增量或電荷減量調節以及在各所選目標用戶的激勵措施基礎上重新進行更正并下發;
其中,所述步驟S2具體包括:
在24小時內選取多個對比時刻,并從用戶用電歷史數據中,獲取第二預定時間范圍內各所選目標用戶分別對應每一對比時刻上各種用電設備的總負荷,并對同一所選目標用戶在所述第二預定時間范圍內每一對比時刻獲取到的各種用電設備的總負荷分別求平均后,將所得的各所選目標用戶在每一對比時刻的均值分別作為各所選目標用戶在每一對比時刻的可調負荷值;
將所述形成的各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依據所述對比時刻進行劃分,得到各所選目標用戶在每一對比時刻的用電目標,并進一步將各所選目標用戶在每一對比時刻的用電目標與其對應的可調負荷值進行對比;
當檢測到同一所選目標用戶在同一對比時刻的用電目標小于可調負荷值,則將小于可調負荷值的對比時刻上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進行電荷增量調節,并確定增量可調范圍下發;
當檢測到同一所選目標用戶在同一對比時刻的用電目標大于可調負荷值,則將大于可調負荷值的對比時刻上所選目標用戶的用電目標進行電荷減量調節,并確定減量可調范圍下發;
判斷是否存在至少一相鄰對比時刻上各所選目標用戶分別在調節前后的電表讀數滿足預定條件;
如果是,則對滿足預定條件的所選目標用戶的激勵措施分別重新進行更正并下發。
其中,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
從用戶用電歷史數據中,獲取第一預定時間范圍內的園區負荷值,并對所述獲取到的園區負荷值求平均后,將所得的均值作為用戶用電的預測負荷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8450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