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84003.1 | 申請日: | 2017-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938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24 |
| 發明(設計)人: | 石波;吳紅艷;胡松;馬昆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致遠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19/18 | 分類號: | B01J19/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左恒峰 |
| 地址: | 513055 廣東省清***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連續 中和 反應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續生產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
背景技術
在氧化物粉體的生產過程中,粉體的物理性能如粒度分布、松裝密度、比表面積等指標主要受中和反應過程控制,多數生產廠家的中和過程采用間歇式操作,對中和反應過程參數難以實現精確的控制,產出的氧化物粉體粒度分布范圍廣,一致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的不足,提供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其由至少兩個反應釜單元連接而成。所述反應釜單元包括反應釜本體、料液進料口、出料口、中和劑進料口和調控組件,所述料液進料口、出料口、中和劑進料口均設置在反應釜本體側壁上,所述調控組件包括溫控部件、pH調控部件和PLC控制器,所述溫控部件和pH調控部件均設置在反應釜本體上,所述溫控部件和pH調控部件將檢測信號反饋到PLC控制器并由PLC控制器實現精密調控。
所述反應釜單元通過出料口與料液進料口之間的管道相連形成兩兩串聯結構。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控溫部件包括夾套控溫裝置和溫度計,所述夾套控溫裝置設置在反應釜本體外側壁上,所述溫度計設置在反應釜本體內部并位于出料口處。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pH調控部件位于出料口處同時平行設于所述溫度計一側。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料液進料口位于反應釜本體左下側。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中和劑進料口位于反應釜本體右下側。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設有渦輪式攪拌槳。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應釜本體內部設有導流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可對中和沉淀反應過程的反應條件包括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和料液pH值等參數實現精確控制,從而得到粒度、粒形等一致性良好的產品。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本發明創造中的各個技術特征,在不互相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組合。
參照圖1,一種連續式中和反應釜,其由至少兩個反應釜單元連接而成。每一個反應釜單元包括均反應釜本體1、料液進料口2、出料口3、中和劑進料口4和調控組件,所述料液進料口2、出料口3、中和劑進料口4均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側壁上,所述調控組件包括溫控部件、pH調控部件51和PLC控制器,所述溫控部件和pH調控部件51均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上,所述溫控部件和pH調控部件51將檢測信號反饋到PLC控制器并由PLC控制器實現精密調控。
所述反應釜單元通過出料口3與料液進料口2之間的管道相連形成兩兩串聯結構。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控溫部件包括夾套控溫裝置521和溫度計522,所述夾套控溫裝置521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外側壁上,所述溫度計522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內部并位于出料口3處。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pH調控部件51位于出料口3處同時平行設于所述溫度計522一側。具體地,所述pH調控部件51為pH計,其與溫度計522平行設置有利于兩者同步檢測出料口3處料液的pH和溫度。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料液進料口2位于反應釜本體1左下側。具體地,其有利于料液進入反應釜本體內部可充分混合,同時避免了液濺的情況。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中和劑進料口4位于反應釜本體1右下側。具體地,其同樣有利于中和劑進入反應釜本體內部可與料液充分混合,同時避免了液濺的情況。
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反應釜本體1內部設有渦輪式攪拌槳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致遠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廣東致遠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840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