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帶有余熱排除裝置的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81484.0 | 申請日: | 2017-0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759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20 |
| 發明(設計)人: | 楊江;盧向暉;王婷;沈永剛;林支康;方思遠;呂逸君;梁任;黃熙;梁活;劉建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21C15/18 | 分類號: | G21C15/1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達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44314 | 代理人: | 林儉良,楊波 |
| 地址: | 518031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帶有 余熱 排除 裝置 海洋 反應堆 系統 平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核電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帶有余熱排除裝置的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的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的冷卻安全系統大多為能動系統,即需要電源作為動力,以執行安全動作,如冷卻液的安全注入、堆芯余熱排出等。
能動系統由于依靠電源為動力,其運行需要大量動力系統和輔助系統的支持,其系統設備數量繁多,且占用較多空間。
也有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用非能動安全系統進行冷卻的,但大量的實驗研究文獻表明,非能動安全系統多采用自然驅動力(自然循環、重力),容易受海洋運動條件(起伏、搖擺)影響,因此,非能動安全系統不適用于浮動式反應堆或船上反應堆。
另外,也有浮動式反應堆或船上的反應堆無法利用重力注入海水作為最終淹沒措施,因為這樣可能會造成浮動式反應堆或船上反應堆的徹底沉沒。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帶有余熱排除裝置的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帶有余熱排除裝置的海洋反應堆系統平臺,所述反應堆系統平臺包括可漂浮海面的平臺主體;
所述平臺主體內形成有供核電設備放置的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外形成有與所述容置空間相互隔離的隔離空間,以填充可對所述核電設備進行冷卻的溶液;
所述核電設備包括設置在所述容置空間內的反應堆,所述反應堆包括安全殼和安裝在所述安全殼內的堆芯;
所述余熱排除裝置包括能讓所述安全殼內的熱量傳遞到所述溶液進行冷卻的熱量交換機構。
優選地,所述熱量交換機構包括連通在所述安全殼和所述隔離空間之間的換熱循環單元,所述換熱循環單元包括可在所述安全殼和所述隔離空間之間循環流通的換熱介質,以在來回流通過程中將所述安全殼內的熱量傳遞到所述隔離空間的溶液內。
優選地,所述換熱循環單元包括換熱回路、以及設置在所述換熱回路上的蒸汽蒸發裝置以及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回路連通在所述安全殼、容置空間、隔離空間之間,所述蒸汽蒸發裝置內設有可被汽化的散熱介質;
所述蒸汽蒸發裝置位于所述安全殼內,以在受到高溫后將所述散熱介質汽化后沿所述換熱回路流通到所述換熱單元;
所述換熱單元設置在所述隔離空間內,以被所述隔離空間內的溶液冷卻后將所述換熱回路內汽化的散熱介質冷凝或固化,并重新流回所述蒸汽蒸發裝置。
優選地,所述換熱回路包括上回路、下回路,所述上回路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下回路的高度位置,所述上回路的兩端分別伸入所述安全殼和隔離空間,所述下回路的兩端分別伸入所述安全殼和隔離空間;
所述蒸汽蒸發裝置在所述安全殼內分別與所述上回路、下回路連接,所述換熱單元在所述隔離空間內分別與所述上回路、下回路連接。
優選地,所述蒸汽蒸發裝置為蒸汽發生器,所述換熱單元為換熱器。
優選地,所述上回路上設有第二控制裝置,以控制所述換熱回路的打開或關閉。
優選地,所述熱量交換機構還包括連通在所述隔離空間與所述容置空間之間的第一流通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上的第一控制裝置,所述第一控制裝置控制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導通、關閉。
優選地,所述安全殼內設有感測所述安全殼內的溫度信號的溫度感測單元,所述溫度感測單元與所述第一控制裝置、第二控制裝置電性連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裝置、第二控制裝置的打開、關閉。
優選地,所述平臺主體包括第一側壁,所述隔離空間形成于所述第一側壁的內側,所述余熱排除裝置還包括在所述第一側壁上設置的第二流通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上的第三控制裝置,所述第三控制裝置控制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導通、關閉。
優選地,所述余熱排除裝置還包括用于監測所述隔離空間內的液面高度的液面監控單元,所述液面監控單元與所述第三控制裝置電性連接,以根據所述隔離空間內的液面高度控制所述第三控制裝置的打開、關閉。
優選地,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靠近所述隔離空間底面設置。
優選地,所述平臺主體包括基座以及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由所述基座向上設置;
所述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均沿所述基座的周向圍合,所述第二側壁圍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間;
所述第一側壁圍合在所述第二側壁外側,所述第二側壁的外側面與所述第一側壁的內側面間隔設置,形成所述隔離空間;
所述基座為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一側壁為與所述基座一體的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二側壁為鋼板或混凝土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814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