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爆炸法超臨界水氧化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74502.2 | 申請日: | 2017-0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02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13 |
| 發明(設計)人: | 劉振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振江 |
| 主分類號: | C02F1/72 | 分類號: | C02F1/72;C02F1/74;C02F11/06;C02F11/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480 天津市漢***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爆炸 臨界 氧化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臨界水氧化處理污水(泥)的新工藝,特別是依靠爆炸法達到超臨界水氧化處理污水(泥)的工藝。屬化工和環保領域。
背景技術
超臨界水氧化工藝是目前世界上處理高難度有機廢物的最佳方式,但一般需要在600℃左右和25MPa左右壓強下進行。目前工藝不論是待氧化的物料還是氧化劑、催化劑等,都需要用高壓泵打進反應器,甚至需要高溫高壓泵。一般來說,采用超臨界水氧化處理污水(泥),很容易產生燃燒爆炸等安全事故,同時投資成本很高,設備腐蝕快,物料選擇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開發一種新型超臨界水氧化工藝,從而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該工藝不需要高溫高壓泵注入即可達到超臨界水氧化狀態,簡單易行,成本較低,尤其適合企業自建污水(泥)處理系統,特別是中小規模、日班集中處理的系統。
本發明其工藝原理是:
(1)用中低壓泵將待處理物料(污水或泥水混合物)、氧氣(或者過氧化氫、空氣等其它氧化劑)、引爆劑(可引爆物質,氣態、液態、固態均可)注入到超臨界水氧化反應器中。
(2)經引爆劑與氧氣(或其他氧化劑)反應,發生爆炸,釋放大量熱能,使得反應器內達到水超臨界狀態,最終剩余氧氣(或其他氧化劑)將物料中的有害物質氧化。
(3)隨后將反應后的物料放出,可以用水降溫同時產生大量蒸汽或產生電能。再用部分蒸汽及其冷凝水清洗放料后的反應器,隨后開始下一步超臨界水氧化工藝。
本發明優點和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不再使用成本很高的高壓泵或高溫高壓泵,大大降低投資成本。
(2)本發明不再使用復雜的專用反應器,能耐受高壓的管式或球形反應器即可,大大降低反應器制造成本。
(3)每次反應結束后裝置得到清洗,可以大大延長反應器壽命,特備適合腐蝕性較強(例如氯離子、磷酸根含量較高)的物料。
(4)該工藝很適合波動較大的物料,也適合來源極其復雜的多種類、小批量物料。
(5)該工藝很適合只在日班(白班)集中處理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安全性,節約人工、管理、安全等成本。
(6)反應結束后產生的蒸汽可進行發電,也可用來供熱,大大節省能源和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超臨界水氧化工藝,其步驟為:
(1)用低壓泵將待處理的物料(難降解有機廢水或其與污泥混合物,COD150000左右)1m3,打入進2.5 m3的球形或直管型反應器中。
(2) 將包有可溶解性外殼(明膠、紙等,在物料酸性或堿性條件下也可用鋁箔)的157公斤電石打入到反應器中。
(3) 用中壓泵將300公斤氧氣打入到反應器中,為減少氧氣用量也可適量加入雙氧水(30%濃度);為降低成本也可采用空氣。
(4) 氧化劑進入反應器后,所有閥門關閉,此時電石外殼在適當時間溶解放熱,產生大量乙炔氣體,同時發生爆炸,使得容器內溫度達到600℃左右,壓強達到25MPa左右。
(5) 5分鐘后,反應結束,打開出料閥門,高溫物料經降壓部件進入換熱器與軟水交換熱量降溫,產生大量蒸汽。該蒸汽可外售、供熱或發電。同時部分蒸汽重新進入反應器,清洗內壁及反應器附屬閥門。物料余熱也可用來發電等。
(6) 用高溫液態水(蒸汽冷凝后產水)清洗內壁及反應器附屬閥門,其余冷凝水用于供熱。
(7) 反應后的物料經降壓、過濾等過程后可經過除鹽等處理或回用。
實施例2
超臨界水氧化工藝,其步驟為:
(1) 用低壓泵將待處理的物料(難降解有機廢水或其與污泥混合物,COD50000左右)1m3,打入進2.5 m3的球形反應器中。
(2) 將25公斤工業級氫氣注入到反應器中。
(3) 用中壓泵將280公斤氧氣打入到反應器中,為減少氧氣用量也可適量加入雙氧水(30%濃度);為降低成本也可采用空氣。
(4) 氧化劑進入反應器后,所有閥門關閉,通過電極使氫氣與氧氣反應發生爆炸,使得容器內溫度達到600℃左右,壓強達到25MPa左右。
(5) 5分鐘后,反應結束,打開出料閥門,高溫物料經降壓部件進入換熱器與軟水交換熱量降溫,產生大量蒸汽。該蒸汽可外售、供熱或發電。同時部分蒸汽重新進入反應器,清洗內壁及反應器附屬閥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振江,未經劉振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7450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