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甘油在保護I型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中的應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73808.6 | 申請日: | 2017-0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206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明(設計)人: | 彭新生;周艷芳;崔碧玲;劉雯恩;王勤;于瓊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醫科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8/39 | 分類號: | A61K38/39;A61K9/08;A61K41/00;A61K47/10;A61P17/00;A61P17/02;A61P17/10;A61P37/08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華南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44215 | 代理人: | 王雪镅 |
| 地址: | 523808 廣東省東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甘油 保護 膠原 蛋白 三股 螺旋 結構 中的 應用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菌用膠原蛋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甘油在保護I型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中的應用方法。
背景技術
膠原蛋白屬于生物高分子。膠原蛋白種類較多,常見類型為Ⅰ型、Ⅱ型、Ⅲ型、Ⅴ型和Ⅺ型。其中,I型膠原蛋白因具有低免疫源性、與宿主細胞及組織之間協調作用、止血作用和生物可降解等優勢,因此I型膠原蛋白作為生物醫學材料在臨床應用廣泛,如手術縫合線、止血纖維、止血海綿、水凝膠、敷料、人工皮膚、人工血管、角膜及藥物載體等。I型膠原蛋白是纖維形成膠原,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外的主要結構大分子,能活化上皮細胞,促進上皮細胞增生,也可促進膠原酶生成,使皮膚有張力和彈性,能淡化眼紋和消除眼袋及陰影,在美容與保健方面應用廣泛,適用于輕中度炎癥痤瘡、痤瘡愈后早期色素沉著、痤瘡愈合后早期表淺性疤痕的治療;對治療皮膚過敏,減輕激光、光子治療術后疤痕的形成有輔助療效;在創面愈合期有減輕色素沉著和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
I型膠原蛋白的結構呈三股螺旋結構,由三條α肽鏈組成,分子量約為300KDa。從動物肌腱中提取的I型膠原蛋白含2條α1肽鏈和1條α2肽鏈,在凝膠電泳圖中分子量為100kDa處有兩條譜帶,一條譜帶是由于兩條α1肽鏈重合所得到的,另一條譜帶表示單條的α2肽鏈。圖譜中在分子量為200kDa處也有一條譜帶,對應于膠原結構中的β鏈,β鏈是α肽鏈的二聚體。當凝膠電泳圖中不顯示譜帶時,表示I型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受到破壞。
現有技術中,利用I型膠原蛋白制備手術縫合線、止血纖維、止血海綿、水凝膠、敷料、人工皮膚、人工血管、角膜或藥物載體等時,為了達到無菌要求,一般進行輻照滅菌,然而,I型膠原蛋白在輻照滅菌中,其三股螺旋結構會被破壞,進而破壞了I型膠原蛋白的功效,因此嚴重限制了I型膠原蛋白的廣泛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甘油在保護I型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中的應用方法,以利于制備無菌I型膠原蛋白溶液。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提供甘油在保護I型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中的應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I型膠原蛋白用溶劑溶解后,得到I型膠原蛋白溶液;
步驟二,往步驟一制得的I型膠原蛋白溶液中加入甘油,充分混合均勻,得到混合溶液;
步驟三,選用包裝材料將步驟二得到的混合溶液進行包裝,然后進行輻照滅菌,即制得無菌I型膠原蛋白溶液。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一中,所述I型膠原蛋白來源于牛跟腱、豬跟腱或羊跟腱中的一種或任意兩種以上的組合物。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一中,所述I型膠原蛋白來源于動物提取物。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一中,所述I型膠原蛋白為經過發酵或人工重組方法而獲得的I型膠原蛋白。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一中,所述溶劑為水、有機酸、無機酸或緩沖對中的一種或任意兩種以上的組合物;
所述有機酸為乙酸、甲酸、蘋果酸或檸檬酸;所述無機酸為鹽酸、硫酸或磷酸;所述緩沖對為醋酸-醋酸鈉緩沖對、檸檬酸-檸檬酸鈉緩沖對或磷酸鹽緩沖對。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一中,所述I型膠原蛋白與所述溶劑之間的重量比為1~10:5000。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二中,所述甘油占所述I型膠原蛋白溶液的重量比為0.5%~40%。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三中,所述輻照滅菌為鈷60輻照滅菌或者電子束輻照滅菌。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三中,所述包裝材料為玻璃容器、塑料容器或鋁塑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步驟二中,往步驟一制得的I型膠原蛋白溶液中加入甘油的同時還加入防腐劑,所述防腐劑為山梨酸鉀、山梨酸或苯甲醇,所述防腐劑占所述I型膠原蛋白溶液的重量比為0.1%~5%。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醫科大學,未經廣東醫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7380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