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人參皂甙Rg1在制備脊髓損傷修復藥物的應用及大鼠脊髓損傷模型的構建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65856.0 | 申請日: | 2017-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921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24 |
| 發明(設計)人: | 陸政峰;成茂華;唐胤堯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704 | 分類號: | A61K31/704;A61P25/00;A61D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國昊天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315 | 代理人: | 許志勇 |
| 地址: | 21500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參 皂甙 rg1 制備 脊髓 損傷 修復 藥物 應用 大鼠 模型 構建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申請屬于生物工程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人參皂甙Rg1在制備脊髓損傷修復藥物的作用及大鼠脊髓損傷模型的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致殘性嚴重創傷,其后果是神經元死亡及軸突斷裂、神經支配功能的喪失,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的障礙,同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其治療是醫學界長期的難題和研究熱點。傳統觀點認為脊髓損傷后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AS)增殖、膠質瘢痕和空洞形成是阻礙損傷脊髓軸突有效再生和生長的主要因素。而近年來隨著神經生理學、神經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飛速發展,脊髓損傷的病理生理、修復機制的研究得以不斷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脊髓損傷后AS反應和膠質瘢痕微環境對神經元存活、軸突再生、連接,甚至內源性神經干激活、分化均有重要作用,從而是決定脊髓損傷后神經結構和功能修復的關鍵因素。
活化AS、膠質瘢痕及其間促進修復和抑制性細胞因子共同構成的微環境是決定脊髓損傷修復的關鍵因素。因此,發展更好的藥物或分子工具以合理干預脊髓損傷后AS各階段病理生理應答并調控上述各種細胞因子分泌和表達,使之達到最佳平衡狀態,啟動內源性修復機制,充分發揮其對神經支持、保護作用及對軸突再生的促進作用,調控其成熟期的過度增殖,誘導新生的AS成線性排列,改善膠質瘢痕結構和微環境,為軸突再生和延長提供理想的支架和通道,是當前脊髓損傷修復研究的一個關鍵環節和迫切任務。
然而目前該領域研究大多建立在膠質瘢痕阻礙神經再生的理論之上,致力于單方面抑制AS活化和膠質瘢痕形成,用藥物、體外誘導、基因技術等實驗手段,只取得了有限成果,且過度抑制AS活化和膠質瘢痕形成,不利于甚至有礙脊髓損傷修復。
人參作為傳統中藥具有補氣安神、增強神經系統功能的藥效,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和抑制雙重作用,其中植物甾醇人參皂甙Rg1(ginsenoside Rg1)是作用于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神經藥理作用包括神經元的營養、保護、延緩凋亡,調節神經遞質活性及抑制神經毒性、抗氧化應激和抗凋亡作用,可明顯提高體外培養神經元及神經干細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并具有促進周圍神經軸突生長作用。
雖然脊髓損傷的大體機制基本闡明,但是基于植物甾醇人參皂甙Rg1的治療脊髓損傷的病理生理機制非常復雜,人們對此認識并不全面和深入,因而導致了一直困擾著臨床醫師對脊髓損傷的治療,為了尋求新的、有效的治療,更透徹地闡明脊髓損傷所涉及的復雜機制,更有效地評估脊髓損傷后干預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復性好的符合臨床的脊髓損傷模型,由于無法依靠臨床開展系統的病理學研究,通過建立動物模型進行實驗研究則顯得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針對上述的問題,提供了一種人參皂甙Rg1在制備脊髓損傷修復藥物的應用及大鼠脊髓損傷模型的構建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公開了一種人參皂甙Rg1在制備脊髓損傷修復藥物的應用。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用于檢測Rg1對脊髓損傷修復作用的大鼠脊髓損傷模型的構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大鼠麻醉并固定:所有大鼠經1mL/100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取俯臥位固定于操作臺;
2)確定椎體序列:用食指沿胸椎棘突從上至下觸摸,感知一明顯增大的棘突,為T10或T11棘突;
3)胸背部備皮,碘伏消毒、鋪巾,沿T10或T11棘突上緣作一長1.5cm-2cm的后正中切口,分離深筋膜,顯露棘突,鈍性剝離雙側椎旁肌,用3-0絲線將椎旁肌向兩側牽拉固定,繼續鈍性剝離T9或T10椎板;用顯微蚊鉗咬除T9或T10棘突及兩側椎板,暴露硬脊膜并保持其完整性;
4)將動脈血管夾兩頭對稱置于暴露的脊髓兩側,并保證動脈夾頭端觸及椎體后緣,此時突然釋放動脈夾,使脊髓遭受突然的夾閉損傷,2min后將動脈夾取下,此過程中大鼠后肢痙攣性抽搐,尾巴向兩側快速擺動,持續數秒;充分止血后由內而外逐層縫合,碘伏棉球消毒并清除切口周緣血跡;將大鼠置于恒溫臺上復溫,待麻醉清醒后,大鼠后肢及尾部出現軟癱,即造模成功,
5)術后護理。
進一步地,術后護理具體為:分籠飼養,術后每隔8h行人工排尿一次,擠壓膀胱后及時清理會陰,保持會陰干燥,直至動物排尿反射恢復,期間觀察大鼠狀態,必要時為預防感染,每只大鼠肌注50mg/kg頭孢唑啉,持續3天。
進一步地,動脈血管夾的夾閉力量為15g。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未經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6585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