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磷化鋁反應尾氣的治理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59171.5 | 申請日: | 2017-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2177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28 |
| 發明(設計)人: | 崔慶蘭;董自斌;王開春;徐軍;戴緣;連璐璐;何一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78 | 分類號: | B01D53/78;B01D53/46;B01D47/06;C01B25/26 |
| 代理公司: | 連云港潤知專利代理事務所 32255 | 代理人: | 劉喜蓮 |
| 地址: | 222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磷化 反應 尾氣 治理 裝置 方法 | ||
1.一種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使用磷化鋁反應尾氣的治理裝置進行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該裝置包括沉降冷卻室、噴射吸收塔和若干座填料吸收塔;
所述沉降冷卻室設有冷卻室尾氣排出口和噴淋裝置,噴淋裝置設置在沉降冷卻室的頂部;
所述填料吸收塔的頂部設有分布器、填料塔堿液輸入口和填料塔尾氣輸出口、下部設有填料塔尾氣輸入口、底部設有帶有填料塔堿液輸出口的填料塔堿液貯堿槽,填料塔堿液輸入口與填料塔堿液輸出口之間連接有與分布器連通的填料塔堿液管路,填料塔堿液管路中設有填料塔堿液循環泵;
所述噴射吸收塔的頂部設有噴射塔堿液輸入口和與填料塔尾氣輸出口連通的噴射塔尾氣輸入口、上部設有噴射器、下部設有降膜吸收器和氣液分離器、底部設有帶有噴射塔堿液輸出口的噴射塔堿液貯堿槽,噴射塔堿液輸入口與噴射塔堿液輸出口之間連接有噴射塔堿液管路,噴射塔堿液管路中設有噴射循環泵,噴射吸收塔上還設有用于排氣的噴射塔排氣口;
所述填料吸收塔設有兩座,前一座填料吸收塔的填料塔堿液貯堿槽與后一座填料吸收塔的填料塔堿液循環泵連通,前一座填料吸收塔的填料塔尾氣輸出口與后一座填料吸收塔的填料塔尾氣輸入口連通;
其方法如下:
(1) 磷化鋁反應室的高溫煙塵、煙氣進入沉降冷卻室,由噴淋水冷卻、沉降去除煙塵,噴淋水由循環水池的出水泵打入,產生的酸性噴淋水沉降凈化后用于下步配制堿液;
(2) 經降溫除塵后的尾氣由塔底部進入前一座填料吸收塔,堿液由泵循環從塔底貯堿槽打入塔頂分布器噴淋,與尾氣逆流接觸吸收,控制貯堿槽堿液pH值,至pH值為6.5~7.5時轉出得到的磷酸鹽溶液,同時將后一座填料吸收塔堿液轉入補充;
(3) 前一座填料吸收塔未吸收的尾氣從塔頂出來進入后一座填料吸收塔底部,堿液由泵循環從塔底貯堿槽打入塔頂分布器噴淋,與尾氣逆流接觸吸收,后一座填料吸收塔堿液由噴射吸收塔堿液轉入補充;
(4) 后一座填料吸收塔未吸收尾氣送入噴射吸收塔上部噴射器,堿液由泵循環從塔底貯堿槽打入噴射器,與尾氣一起進入下部的降膜吸收器,進一步充分接觸吸收后,送入排氣塔排入大氣,噴射吸收塔貯堿槽堿液由新鮮堿液補充。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吸收塔的填料塔堿液貯堿槽與噴射循環泵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排氣塔,排氣塔上設有與噴射塔排氣口連通的排氣輸入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該裝置還包括循環水池,循環水池連接有出水管路,出水管路與沉降冷卻室的噴淋裝置連通,出水管路中設有出水泵。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冷卻室內設有安裝在沉降冷卻室頂部的上折流板和安裝在沉降冷卻室底部的下折流板,下折流板的頂部與沉降冷卻室的頂部之間設有上尾氣流通通道,上折流板的底部與沉降冷卻室的底部之間設有下尾氣流通通道,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間隔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冷卻室上還設有用于通入磷化鋁反應尾氣的冷卻室尾氣輸入口和用于收集噴淋水與尾氣反應產生的酸性水的廢水處理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堿液的溶質為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純堿和氨氣中的至少一種。
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磷化鋁反應尾氣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堿液的質量分數為10%-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59171.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