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炭素強力混捏缸體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054345.9 | 申請日: | 2017-0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319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毅;王世乃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華鵬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F27/706 | 分類號: | B01F27/706;B01F27/2322;B01F35/50;C01B32/05 |
| 代理公司: | 煙臺雙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申國棟 |
| 地址: | 264003***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炭素 強力 缸體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炭素強力混捏缸體,所述缸體內安裝有左右各一根攪刀(4),所述攪刀(4)的軸線均為前后走向,缸體內壁前后方向上的截面輪廓包括位于攪刀(4)上方的上擠壓混捏弧段和位于攪刀(4)下方的下擠壓混捏弧段;所述上擠壓混捏弧段上設有兩個與兩根攪刀(4)一一對應的內凹的上圓弧段(1);所述下擠壓混捏弧段上設有兩個與兩根攪刀(4)一一對應的內凹的下圓弧段(3)。本發(fā)明可使糊料在缸體底部和頂部均能夠受到擠壓,提高了混捏效果和效率,同時還具有熱交換面積大、加工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混捏缸體,用于混捏糊料。
背景技術
炭素產品生產過程中,混捏糊料主要是在混捏缸體中攪拌擠壓完成。
現有技術中的混捏缸體主要包括本體和頂蓋,本體底部為U形或是與攪刀旋轉外圓相吻合的圓弧狀,本體頂部為矩形的開口,頂蓋覆蓋于開口上,且頂蓋與攪刀之間有較大的空隙,糊料加入后,攪刀回轉對糊料混合,同時糊料被攪拌至缸體底部時受攪刀與缸體的擠壓,達到混捏效果。現有的混捏缸體的缺陷在于:糊料僅在缸體底部時受擠壓,當運動至攪刀上方時不受擠壓,混捏效果差。
另一方面,公布號為CN102389731A的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加壓式混捏機,利用液壓驅動裝置驅動加壓鍋蓋上下運動,給物料施加額外的壓力,壓實物料,以提高混捏效果,其缺陷在于:(1)結構復雜:其加壓裝置包括加壓鍋蓋、液壓驅動裝置,液壓驅動裝置包含液壓泵、上橫梁、活塞桿、立柱、液壓缸、液壓缸上下支耳以及液壓泵等;(2)設備安裝空間較大:加壓裝置的體積及其運行的行程需要較大的空間,以有效容積2000L混捏設備為例,其高度約為現有普通混捏設備的2倍;(3)相應配置的動力巨大:以有效容積2000L混捏設備為例,普通混捏設備配置驅動功率55kW,而加壓混捏機配備動力為250kW,是普通混捏設備的近5倍。并且,若現有普通混捏機為提升混捏效果進行改造,由于改造成本及設備安裝空間的限制,不可能采用CN102389731A公布的加壓混捏機技術方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炭素強力混捏缸體,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1)提高混捏效果;(2)降低在提高混捏效果時對攪拌動力的要求;(3)提高混捏效果前提下,簡化設備整體結構,減少設備安裝空間。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炭素強力混捏缸體,所述缸體內安裝有左右各一根攪刀,所述攪刀的軸線均為前后走向,缸體內壁前后方向上的截面輪廓包括位于攪刀上方的上擠壓混捏弧段和位于攪刀下方的下擠壓混捏弧段;
所述上擠壓混捏弧段上設有兩個與兩根攪刀一一對應的內凹的上圓弧段;
所述下擠壓混捏弧段上設有兩個與兩根攪刀一一對應的內凹的下圓弧段;
缸體內壁前后方向上的截面輪廓還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左過渡段和右過渡段,上擠壓混捏弧段的左端通過左過渡段與下擠壓混捏弧段的左端相連接,上擠壓混捏弧段的右端通過右過渡段與下擠壓混捏弧段的右端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圓弧段與所對應的攪刀的旋轉外圓之間的間隙大于所述下圓弧段與所對應的攪刀的旋轉外圓之間的間隙。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左過渡段和右過渡段為豎直設置,所述過渡段高度與所述攪刀旋轉外圓半徑之比k的范圍為:0.4≤k≤0.6。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圓弧段的圓心與左過渡段上端點等高、且位于所對應的攪刀的圓心的正上方;所述下圓弧段與所對應的攪刀的同心。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缸體上還布置有加熱介質通道和、或冷卻介質通道。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缸體頂部開設有入料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華鵬精機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華鵬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54345.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