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54175.4 | 申請日: | 2017-0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2637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祥云;韓遠飛;時珂;劉偉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H3/04 | 分類號: | A61H3/04;A61G5/04;A61G5/08;A61G5/10;A61G5/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匯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鐘玉巧 |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多功能 肢體 助力 裝置 | ||
1.一種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滾動輪(12)、電機(11)、上肢支撐機構、臀部支撐機構以及連桿結構,所述滾動輪(12)設置于機架(1)底部,所述連桿機構為一對,對稱設置于機架(1)的左右兩側邊;
所述連桿結構包括連架桿Ⅰ(2)、輸出桿Ⅰ(3)、曲柄Ⅰ(4)、傳動桿(7)、曲柄Ⅱ(8)、輸出桿Ⅱ(13)、連架桿Ⅱ(14);所述連架桿Ⅰ(2)和連架桿Ⅱ(14)的一端鉸接于機架(1)后側的同一點,所述曲柄Ⅰ(4)和曲柄Ⅱ(8)的一端分別鉸接于機架(1)前側相對于連架桿Ⅰ(2)/Ⅱ鉸接點水平位置的上下兩點處,曲柄Ⅰ(4)和曲柄Ⅱ(8)的另一端分別鉸接于輸出桿Ⅰ(3)和輸出桿Ⅱ(13)的中部,所述輸出桿Ⅰ(3)的兩端分別與連架桿Ⅰ(2)另一端鉸接和上肢支撐機構固定連接,所述輸出桿Ⅱ(13)的兩端分別與連架桿Ⅱ(14)另一端鉸接和臀部支撐機構固定連接,所述傳動桿(7)的兩端分別與曲柄Ⅰ(4)和曲柄Ⅱ(8)鉸接;
所述電機(11)數量為兩個,設置于機架(1)上,分別位于曲柄Ⅰ(4)和曲柄Ⅱ(8)的下方且其輸出軸分別與曲柄Ⅰ(4)和曲柄Ⅱ(8)相連接;
所述臀部支撐機構包括兩組臀部支撐組件,所述臀部支撐組件包括連接盤(10)、座板架(9)、連接軸(20)和座板(18),所述連接盤(10)安裝于座板架(9)外側面且與輸出桿Ⅱ(13)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軸(20)安裝于座板架(9)內側的軸套上,且其上套設有連接卡(19),所述座板(18)與連接卡(19)相連接;
所述上肢支撐機構包括兩組上肢支撐組件,所述上肢支撐組件包括由下及上依次連接的連接旋轉軸(17)、支撐連接套(6)、支撐件(5),所述連接旋轉軸(17)與輸出桿Ⅰ(3)的一端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盤(10)的內軸套和連接軸(20)上分別安裝有盤簧一和盤簧二,分別用于實現座板(18)前傾轉動的復位動作和沿垂直于連接軸(20)的方向折疊收起的動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盤(10)包括相互連接且又分別與輸出桿Ⅱ(13)和座板架(9)連接的左連接盤(15)和右連接盤(16),所述盤簧一安裝于左連接盤(15)和右連接盤(16)的內軸套上,所述左連接盤(15)還設有限位銷,用于限制連接盤(10)的相對轉動角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5)為弧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框架、設置于左右兩個框架之間連接對桿(21)以及折疊單元,所述框架包括通過折疊單元相連接的框架上體(101)和框架下體(102),所述連接對桿(21)包括通過折疊關節相連接的左連接桿(104)和右連接桿(10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疊單元包括若干個折疊關節(103)。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桿(7)的數量為兩個,平行設置于曲柄Ⅰ(4)和曲柄Ⅱ(8)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多功能肢體助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輪(12)為電動滾動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交通大學,未經西南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54175.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臨時行走輔助機器人
- 下一篇:一種防翻倒助行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