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053608.4 | 申請日: | 2017-0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2564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廣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法邁特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10/06 | 分類號: | A61B10/06;A61B10/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吳飛 |
| 地址: | 210032 江蘇省南京市高新開***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經內鏡 可儲存 表面 黏膜 活檢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特別涉及一種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
背景技術
經內鏡活檢技術是一種經過內鏡工作鉗道完成的微創(chuàng)診療技術,屬于高級內鏡技術,近30年來,該技術在全世界得到了成熟的發(fā)展。目前的內鏡活檢技術,大體上包括超聲內鏡和非超聲內鏡(即普通內鏡)的活檢,其中,根據(jù)在不同器官的應用和設計的區(qū)別,具體涉及經氣管鏡活檢、經氣管超聲內鏡活檢、經消化內鏡活檢、經消化道超聲內鏡活檢等。
經內鏡活檢技術主要通過活檢鉗夾取細胞、組織來獲得診斷標本,但是,現(xiàn)有的活檢鉗均不存在儲存組織標本的結構,術中用活檢鉗進行表面黏膜活檢,每次獲取單個組織標本后即需退出內鏡工作鉗道,將組織標本釋放后再重新進行下一個組織標本的獲取,為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一般需要對同一部位的多處組織進行標本獲取,因此術中需多次反復地進退活檢鉗,操作繁瑣,提高了取樣的操作難度,同時延長了取樣的時間,增大手術風險,而且容易引發(fā)感染。
基于上述問題,亟需一種具有儲存功能、能夠連續(xù)取樣的活檢器械。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經內鏡活檢時需要反復多次進退活檢鉗、取樣操作繁瑣、取樣時間長等問題,提供一種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
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所述的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包括彈性外管、固設于其遠端的鉗頭組件、以及可在其管腔內來回移動的傳動絲,該鉗頭組件與傳動絲的遠端連接、且鉗頭組件的鉗頭隨傳動絲的移動張開或閉合,鉗頭組件的鉗頭內側設有鉗腔,其中,鉗頭組件還包括與鉗頭固定、用于儲存組織標本的儲標袋,該儲標袋的開口端與鉗腔相連通。
具體的,鉗頭包括用于形成鉗腔的鉗壁,該鉗壁上設有通孔,儲標袋的開口端與該通孔連通。
優(yōu)選的,通孔與鉗頭的鉗口位置相對。
進一步的,鉗頭組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鉗頭,每個鉗頭各與一個儲標袋固定連接。
較優(yōu)的,儲標袋由軟性醫(yī)用材料制成。
儲標袋可為桶狀。
上述鉗頭組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鉗頭以及一對連接絲,兩鉗頭相互鉸接、且兩鉗頭的近端分別與兩連接絲的遠端鉸接,連接絲的近端與傳動絲的遠端連接,傳動絲移動,推動連接絲帶動鉗頭張開或閉合。
較優(yōu)的,鉗頭組件還包括用于固定鉗頭的鉗頭座,兩個鉗頭相互鉸接于鉗頭座的遠端內側,且鉗頭座的遠端與該鉸接處固定、近端與彈性外管的遠端固定。
優(yōu)選的,彈性外管的近端設有手柄組件,該手柄組件包括套設在彈性外管近端的外管手柄以及與傳動絲近端連接的活動手柄,該外管手柄上設有活動槽,活動手柄帶動傳動絲在活動槽內來回滑動、控制鉗頭的張開與閉合。
進一步的,傳動絲的近端套設有用于將其固定的助推管,活動手柄套設在該助推管的近端。
工作原理:將本發(fā)明的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經過內鏡鉗道送入病灶部位,初始狀態(tài)下,鉗頭閉合,儲標袋貼合在鉗頭外壁;推動傳動絲,傳動絲向彈性外管遠端移動,帶動鉗頭組件中的鉗頭張開,卡住病灶位置并壓緊;將傳動絲往回拉動,鉗頭閉合的過程中切取組織樣本,組織樣本慢慢脫離病灶位置進入鉗腔,隨著鉗頭閉合,進入鉗腔內的組織樣本經由儲標袋的開口端被壓入儲標袋中;再次推動傳動絲,使鉗頭張開,重復上述操作過程,反復獲取多個組織樣本。
有益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1)本發(fā)明改變了傳統(tǒng)的頻繁取出活檢鉗收集樣本的操作,通過在鉗頭設置與其鉗腔連通的儲標袋,組織標本被夾取后、隨鉗頭的閉合被壓入儲標袋中,不會占據(jù)鉗腔的空間,因此無需拔出器械取出樣本,可實現(xiàn)連續(xù)多次取樣,大大降低取樣的操作難度,縮減取樣操作時間,從而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減少患者的痛苦;(2)本發(fā)明的活檢鉗可以滿足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任何超聲內鏡介導的需要,還可用于經非超聲內鏡的鉗道,用途廣泛;(3)本發(fā)明的活檢鉗操作簡單,對操作者的要求低,且培訓簡單,有利于廣泛普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經內鏡可儲存式表面黏膜活檢鉗在鉗頭打開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鉗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中,為方便技術方案的理解,將靠近手術操作者的一側定義為近端,靠近手術部位的一側定義為遠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法邁特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未經南京法邁特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5360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