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及具有其的發動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48653.0 | 申請日: | 2017-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4023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明(設計)人: | 陳浩;楊利寧;程瑞罡;傅依順;袁昌;劉志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01D25/14 | 分類號: | F01D25/14;F01D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周良玉 |
| 地址: | 110015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渦輪 承力機匣 隔熱 具有 發動機 | ||
1.一種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隔熱板(1)、第二隔熱板(2)、第三隔熱板(3)及承力機匣(4);
所述承力機匣(4)在其軸向設置有第一安裝邊(41)和第二安裝邊(42);
所述第一隔熱板(1)為環形結構,第一隔熱板(1)的軸向一端與所述第一安裝邊(41)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隔熱板(2)為環形結構,第二隔熱板(2)的軸向一端與所述第一隔熱板(1)的軸向另一端搭接;
所述第三隔熱板(3)為環形結構,第三隔熱板(3)的軸向一端與所述第二隔熱板(2)的另一端固定連接,第三隔熱板(3)的軸向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安裝邊(42)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隔熱板(1)、第二隔熱板(2)及第三隔熱板(3)與所述承力機匣(4)在徑向形成冷卻空腔(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還包含密封圈(6)及壓緊環(7),所述壓緊環(7)在其軸向一端設置為環形平板,另一端設置為內凹弧形槽,所述環形平板與所述第一隔熱板(1)靠近所述第二隔熱板(2)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內凹弧形槽與所述第一隔熱板(1)相對形成密封槽;所述密封圈(6)安裝在所述密封槽內,并與所述第二隔熱板(2)的端部相抵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6)為金屬密封圈,包含外層金屬包被和內層非金屬填充物,所述金屬密封圈具有壓縮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熱板(2)與所述第一隔熱板(1)搭接的一端設置有翻邊鉤,所述翻邊鉤向所述第二隔熱板(2)的環形結構外部翻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機匣(4)包含支板(8),所述支板(8)的外部設置有支板整流罩(81),所述第二隔熱板(2)與所述第三隔熱板(3)在所述支板整流罩(81)的兩側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所述兩側是指支板整流罩(81)在所述承力機匣(4)的圓周方向。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熱板(2)與所述支板整流罩(81)的外側面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三隔熱板(3)與所述支板整流罩(81)的外側面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還包含第一壓緊條和第二壓緊條,所述第一壓緊條與所述第二隔熱板(2)固定連接形成第一半密封槽,所述第二壓緊條與所述第三隔熱板(3)固定連接形成第二半密封槽,所述第一半密封槽與所述第二半密封槽配合形成完整的支板密封槽,所述支板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
8.一種發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包含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渦輪承力機匣隔熱流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未經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48653.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