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功能性碳酸鈣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043166.5 | 申請日: | 2017-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0041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力成;劉麗娟;康和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井陘縣華北碳酸鈣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F11/18 | 分類號: | C01F11/18;C08K3/2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50000 ***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功能 碳酸鈣 制備 方法 | ||
本發(fā)明屬于碳酸鈣制備技術領域,提出的一種功能性碳酸鈣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重鈣制備:將原料進行粉碎、研磨;輕鈣制備:根據(jù)重鈣的晶型和粒度進行輕鈣制備;復合:將制備好的1~10份重鈣和100份輕鈣放入復合池攪拌均勻;輕鈣制備步驟具體為,消化:將原料氧化鈣放入水中進行消化;添加晶型控制劑:消化完成后,根據(jù)重鈣晶型向漿液中添加相應晶型控制劑,攪勻;一次碳化:攪勻后,開始一次碳化,期間對漿液進行勻速攪拌;陳化:一次碳化后,將漿液存入儲罐進行陳化;二次碳化:陳化完成后,開始二次碳化,期間對漿液進行勻速攪拌。本發(fā)明構思巧妙,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復合方法繁瑣,能耗及設備磨損較大,吸油值高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碳酸鈣制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功能性碳酸鈣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碳酸鈣是塑料行業(yè)用量最大、使用最方便、價格最低廉的無機填料。用碳酸鈣填充改性塑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節(jié)約石油資源,而且能夠改善制品的耐蠕變性能、熱變形溫度、尺寸穩(wěn)定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等。
碳酸鈣根據(jù)生產(chǎn)方法不同分為重質碳酸鈣(簡稱重鈣)和輕質碳酸鈣(簡稱輕鈣)。重鈣是將碳酸鈣礦石即方解石或大理石經(jīng)選礦、粉碎、分級包裝而成,生產(chǎn)方法簡便、能耗小、成本低;而輕鈣是用化學方法制成的,即石灰石煅燒、石灰消化、碳化生成碳酸鈣,再經(jīng)脫水、干燥、篩分而成。
從上述輕鈣制備的過程可以看出,生產(chǎn)輕鈣的成本高于普通重鈣,而且污染重、能耗大,如從原料資源來說,輕鈣原料資源更豐富。但輕質碳酸鈣比重質碳酸鈣細吸油值大,膠料吸光性就會增大,產(chǎn)品表面就會呈現(xiàn)亞面或霧面效果。所以在塑膠行業(yè)中往往采用輕、重質碳酸鈣混合加入的方法。但目前的輕鈣、重鈣復合方法繁瑣,能耗較大,且吸油值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功能性碳酸鈣的制備方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輕鈣、重鈣復合方法繁瑣,能耗較大,且吸油值高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功能性碳酸鈣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重鈣制備:將原料方解石或硅灰石進行粉碎、研磨;
輕鈣制備:根據(jù)重鈣的晶型和粒度進行輕鈣制備;
復合:將制備好的1~10份重鈣和100份輕鈣放入復合池攪拌均勻;
成品:將復合好的產(chǎn)品經(jīng)進行脫水,烘干,制成成品。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輕鈣制備步驟具體為,
消化:將原料氧化鈣與水按照1:8的比例進行消化;
添加晶型控制劑:消化完成后,根據(jù)重鈣晶型向漿液中添加相應晶型控制劑,攪勻;
一次碳化:攪勻后,開始一次碳化,期間對漿液進行勻速攪拌;
陳化:一次碳化后,將漿液存入儲罐進行陳化;
二次碳化:陳化完成后,開始二次碳化,期間對漿液進行勻速攪拌。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重鈣研磨步驟中在重鈣達到1000~1200目后停止研磨。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復合步驟中攪拌速度為60轉/min,攪拌時間為40分鐘。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一次碳化步驟中一次碳化在漿液的pH值達到8.5~9.0時停止,所述二次碳化步驟中二次碳化在漿液的pH值達到7.0時停止。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一次碳化步驟和所述二次碳化步驟中攪拌速度均為100轉/min。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陳化步驟中陳化的時間為4個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井陘縣華北碳酸鈣有限公司,未經(jīng)井陘縣華北碳酸鈣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4316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