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嗜藍孢孔菌新菌株及其馴化方法有效
【說明書】: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嗜藍孢孔菌新菌株(Fomitiporia?guoshangensis),該菌株已于2016年12月28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簡稱CGMCC,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保藏編號為CGMCC?No.13380。本發明嗜藍孢孔菌新菌株的馴化方法,包括(1)采用PDA加富培養基對嗜藍孢孔菌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培養放入溫度為25℃,濕度為65%的恒溫培養箱中,避光黑暗培養7?10天,菌絲長滿培養皿,生產出純母種嗜藍孢孔菌菌株;(2)將純母種嗜藍孢孔菌菌株轉接到首代嗜藍孢孔菌母種菌株培養基上,培養出首代母種嗜藍孢孔菌菌株,完成嗜藍孢孔菌新菌株的馴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嗜藍孢孔菌新菌株及其馴化方法。
背景技術
嗜藍孢孔菌? Fomitiporia是銹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的一個屬,首次被Murrill(1907)報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嗜藍孢孔菌屬 Fomitiporia歸屬于桑黃屬 Phellinus,并與桑黃屬的 Phellinus?punctatus– robustus的復合體具有很大的關連。這個復合體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球形到近球形、厚壁、嗜藍和似糊精狀的擔孢子,二系菌絲系統,多變的子實層剛毛和小隔胞(Fischer?1996)。 Fomitiporia通常具有兩種子實體形態學結構: Fomitiporiapunctata的復合體的種表現為具有倒置的擔子果(例如: Fomitiporialangloisii?[模式種],? Fomitiporiapunctata, Fomitiporiapseudopunctata, Fomitiporiaaethiopica等等), Fomitiporia?robusta?的復合體的種具有傘形菌蓋的擔子果(例如: Fomitiporia?bakeri,? Fomitiporia?calkinsii,?Fomitiporiarobusta等等)。近年來,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 Phellinus?punctatus– robustus復合體的種與銹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形成了明顯的、單系的分支(Decock ?et?al.?2005)。在過去的20年間,根據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結合的研究,發現嗜藍孢孔菌屬 Fomitiporia的一些新的分類單元(Dai??Cui?2005;Dai ?et?al.?2001;Dai??Zhang2002;Fischer?2002;Fischer??Binder?2004;Fischer? et?al.?2005)。Dai(1999)第一個撰寫了桑黃屬的專題報告,并且報道了7個種;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又發現了4個新的種(Cui ?et?al.?2007;?Dai??Cui?2005;?Dai? et?al.?2001;?Dai??Zhang?2002)。
下載完整專利技術內容需要扣除積分,VIP會員可以免費下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未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408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