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身側部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32490.7 | 申請日: | 2017-0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8591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12 |
| 發明(設計)人: | 岸野清廣;杉本泰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鈴木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25/04 | 分類號: | 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羅巴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白銀環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身 結構 | ||
提供一種車身側部結構,其能夠利用最少的增強構件抑制車輛重量的增加并能夠確保后立柱的足夠的耐久性(剛性)。車身側部結構(100)包括后立柱(104)。后立柱(104)包括:后側圍上板(120),其位于后側窗(110)的前側;后側圍下板(130),其與后側圍上板(120)的下端(128)連續并延伸至后輪罩(102);和增強件(140),其用于增強后側圍下板(130)。增強件(140)包括增強壁(144),該增強壁形成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立起且在上下方向上較長,后側圍上板(120)包括沿著后側窗(110)在上下方向上長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彎曲的縱壁(126)。增強件(144)與縱壁(126)連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身側部結構,該車身側部結構包括圍在車輛的后輪的上側的拱形后輪罩和連結車輛的車頂與后輪罩的后立柱。
背景技術
車身側部結構包括后立柱(也稱作“C立柱”)。后立柱從車頂延伸至后輪罩,而后懸架機構,即彈簧、減震器、行程止動件等安裝在后輪罩的區域中。相應地,因為這些后懸架機構的驅動而引起的負載會通過后輪罩作用于后立柱,所以擔心后立柱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變形和彎曲,并且擔心后立柱將會振動。作為對策,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那樣對后立柱進行了增強。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01298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出于車輛輕量化的考慮,不能只是簡單地增加諸如增強件等的確保部件的耐久性的增強部件。也就是說,為了盡可能地抑制車輛重量的增加,期望如下的結構:在該結構中,通過有效地配置增強件能夠確保必要部位處的剛性。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未考慮用于增強后立柱同時還實現車輛輕量化的構件。
鑒于前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身側部結構,該車身側部結構能夠利用最少的增強構件抑制車輛重量的增加并且確保后立柱的充足的耐久性(剛性)。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根據本發明的具有典型結構的車身側部結構是如下的車身側部結構,其包括:拱形的后輪罩,其圍在車輛的后輪的上側;和后立柱,其連結車輛的車頂與所述后輪罩,其中,所述后立柱包括:后側圍上板,其位于后側窗的前側;后側圍下板,其與所述后側圍上板的下端連續并延伸至所述后輪罩;和增強件,其用于增強所述后側圍下板,并且所述增強件包括增強壁,該增強壁形成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立起且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形狀,所述后側圍上板具有沿著所述后側窗在上下方向上長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彎曲的縱壁,并且所述增強件的增強壁與所述后側圍上板的縱壁彼此連續。
根據本發明的車身側部結構,后側圍上板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長的縱壁,增強后側圍下板的增強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長的增強壁,縱壁與增強壁彼此連續。因此,能夠提高后立柱的剛性。因而,即使因懸架機構的驅動而引起的負載作用于后立柱,也會抑制后立柱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變形,并且能夠減少振動的發生。
具體地,在本發明中,后側圍上板的縱壁通過使現有的后側圍上板沿著后側窗(quarter window)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彎曲而形成。因此,通過向后側圍下板增加與縱壁連續的增強件,就能夠實現上述效果、即增強了從車頂連續至后輪罩的后立柱整體。因而,能夠利用最少的增強構件來有效地增強后立柱。
優選的是,所述增強件為后門撞銷增強件,該后門撞銷增強件用于增強后門的撞銷。利用該構造,增強件與后門的車門板彼此連接。因而,能夠減少后側圍板的振動。此外,由于通常設置于車輛的現有后門撞銷增強件用作后立柱的增強構件,所以能夠在不增加構件的情況下抑制車輛重量的增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鈴木株式會社,未經鈴木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3249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花籃螺栓側蒙皮張緊器
- 下一篇:一種車身隔段密封防積水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