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鋁件除灰劑及除灰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20030.2 | 申請日: | 2017-0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0100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0 |
| 發明(設計)人: | 姜傳華;張保申;鄭增茂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3G1/12 | 分類號: | C23G1/1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賽恩倍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謝蓓 |
| 地址: | 518109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鋁件 除灰劑 除灰 表面活性劑 體積百分比 氨基磺酸 損傷 環保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鋁件除灰劑,其組成成分及體積百分比為:氨基磺酸1.3%~7%,表面活性劑3%~15%,其余為水。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鋁件除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上述鋁件除灰劑進行除灰。所述鋁件除灰劑能夠對鋁件有效除灰,不易損傷鋁件外觀,且環保無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鋁件表面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鋁件除灰劑及除灰方法。
背景技術
鋁件陽極氧化過程中,進行表面除灰的目的是除掉堿蝕后殘留在鋁件表面上的黑色掛灰附著物,即溶解鋁件中鋅、鎂等在堿蝕中生成的難溶附著物,以獲得清潔、光亮的金屬表面。
目前普遍使用的鋁件除灰劑為酸性的含氟藥劑。但是,這種除灰劑容易對鋁件表面產生侵蝕。若產品為鋁塑結合件,這種除灰劑同樣會對塑料材質部分產生侵蝕。并且,若除灰劑含有濃硝酸,還會對人體不利。因此,現有的除灰劑容易對鋁件表面產生侵蝕,且較不環保。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鋁件除灰劑及除灰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一種鋁件除灰劑,其組成成分及體積百分比為:氨基磺酸1.3%~7%,表面活性劑3%~15%,其余為水。
一種鋁件除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上述鋁件除灰劑對鋁件進行除灰。
本發明提供的鋁件除灰劑包括氨基磺酸與表面活性劑,能夠有效去除鋁件上的掛灰。另外,由于所述鋁件除灰劑不含氫氟酸和濃硝酸,所述鋁件除灰劑及除灰方法不易侵蝕鋁件,不會損害鋁件的外觀,且對人體無傷害,綠色環保無污染。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至實施例7的鋁件除灰方法的參數及除灰效果。
圖2是實施例1之掛灰在除灰前后的能譜(Energy Dispersive Scan,EDS)元素分析結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鋁件除灰劑,用于對鋁件進行除灰。鋁件可為壓鑄鋁結構件,或者壓鑄鋁和鋁合金混合結構件。所述鋁件除灰劑以氨基磺酸為基底,并在基底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其中,氨基磺酸的體積百分比為1.3%~7%,表面活性劑的體積百分比為3%~15%,其余為水。表面活性劑選自醇類表面活性劑,醚類表面活性劑中的至少一種,醇類表面活性劑包括高級醇封端改性聚氧乙烯醚,醚類表面活性劑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所述鋁件除灰劑的PH值小于5。
所述鋁件除灰劑中還可添加助劑,助劑選自檸檬酸、乙酸、乙二酸和雙氧水中的至少一種,助劑的體積百分比為0.1%~5%。
由于所述鋁件除灰劑以氨基磺酸為基底,氨基磺酸能對鋁件中的金屬元素,例如鋅、鎂、銅等進行侵蝕,從而去除或松散鋁件上的掛灰。表面活性劑為耐酸性的滲透型表面活性劑,所述表面活性劑能夠降低掛灰的結合力,并使掛灰松散。因此,所述鋁件除灰劑能夠有效去除鋁件上的掛灰。另外,由于所述鋁件除灰劑不含氫氟酸和濃硝酸,所述鋁件除灰劑不易侵蝕鋁件,不會損害鋁件的外觀,且對人體無傷害,綠色環保無污染。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鋁件除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上述鋁件除灰劑進行除灰。較佳地,除灰時的溫度小于1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2003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