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濱海地區鹽堿地農田林網綜合構建體系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10132.6 | 申請日: | 2017-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172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夏江寶;王貴霞;趙西梅;陳印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濱州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37218 | 代理人: | 張桂松 |
| 地址: | 256600 山東省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濱海 地區 鹽堿地 農田 林網 綜合 構建 體系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田林網綜合建設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濱海地區鹽堿地農田林網綜合構建體系。
(二)背景技術
農田林網對于調節農田區域小氣候、防風固沙、減輕和防御各種自然災害,為農作物的穩產和高產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但濱海地區鹽堿含量高,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淡水資源缺乏、蒸降比大及黃河斷流等因素,該區域的農田林網建設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在中度鹽堿以上的地段,林網建設以道路防護林建設為主,農田林網結構不完整,起不到真正的防護功能,呈現農作物生長緩慢、受害嚴重等現象,鹽堿地農田林網構建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統一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在鹽堿地農田林網建設中主要存在造林建設困難、品種單一、林種及林帶結構配置不完善和林網撫育管理不及時等問題,造成農田林網防護效能低,穩定性差,生長衰退,病蟲危害嚴重,嚴重影響鹽堿地農田林網的整體防護功能和農作物產量。
目前鹽堿地農田林網建設技術較為單一,主要是在傳統條臺田整地的基礎進行防護林建設,防護林結構和功能較為薄弱。
(三)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的濱海地區鹽堿地農田林網綜合構建體系。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濱海地區鹽堿地農田林網綜合構建體系,以中度鹽堿地為處理對象,其特征在于:
(1)在鹽堿地的邊緣開挖東西和南北向相連接的“Γ”型溝渠;
(2)溝渠內側留出聚鹽裸地;
(3)聚鹽裸地內側修建三道生物條田;
(4)生物條田內側為農田;
(5)上述溝渠、生物條田和農田形成防護高效的集合農田林網體系。
本發明依據濱海地區鹽堿地水鹽運移規律及植物演替理論,基于構筑型的概念,在濱海中度鹽堿地段,采用“水渠整地(水工措施)-草本-灌木-喬木(生物措施)--農作物(農業措施)配置”優化集成“以降鹽改土、防風增產”于一體的鹽堿地農田林網建設技術,即高標準水渠臺田整地后,在靠近臺田的一側分別在高度不同的條田上配置不同的植物材料,最后在喬木防護林帶的臺田上進行農作物的種植;能有效解決鹽堿地防護林成活率低、地表返鹽嚴重、結構功能不穩定的問題,極大提高了樹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起到了較好的壓堿抑鹽功能,利于鹽堿地農田林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起打了較好的防護效益。
本發明的更優技術方案為:
所述條田邊緣均設置有圍埝,圍埝上寬0.5m,下寬1.0m,高度0.5m,坡度比0.75。
步驟(1)中,溝渠長度至少長于對應農田長度5m以上,上寬8-10m,下寬2-3m,坡度比0.75,渠底至路面深度在4-5m;為形成有效的農田林網,溝渠為間距為75m的東西向溝渠2個,或間距為50m的東西向溝渠3個,南北向溝渠對應東西向溝渠設置,作為一個高效農田林網防護的集合體系。
步驟(2)中,聚鹽裸地臨近溝渠的一側修建寬度為1.5-2.0m的小路。
步驟(3)中,三道生物條田的寬度由低到高依次為2.0-3.0m、3.0-4.0m、10.0-15.0m,條田高度依次增加0.5m,坡度比均為0.75。
步驟(5)中,生物條田和農田建設為農田林網,東向西林網間距為75m的林帶2條,或間距為50m的林帶3條,南北向林帶間隔設置,農田林網規格控制在主林帶間距為150m,副林帶間距為300m。
步驟(3)中,從低向高,第一道生物條田種植鹽生或耐鹽的草本植物,第二道生物條田種植鹽生植物為主的灌草帶,第三道生物條田種植耐鹽樹木白蠟和竹柳為主的混交林,并配置喬灌草立體配置模式。
步驟(3)中,條田一側和中間部分各修建一個排水渠,排水渠的具體參數為寬度50cm,深20cm,坡度比0.75。
步驟(1)中,溝渠中間修建操作小路。
本發明基于構筑型的概念,該技術重點對鹽堿地農田林網建設的造林整地和林網結構配置等關鍵構件技術進行了研發,依據鹽堿地水鹽運移和生物演替理論,從降鹽改土實施的工程措施、林網結構水平和縱向有效配置出發,構建中度鹽堿地農田林網綜合營建技術。
本發明的優點主要表現在:擯棄傳統的鹽堿地區單一的條臺田整地做法,將傳統的臺田分割為階梯狀喬灌草立體配置的多層次防護林帶,極大提高了樹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了降鹽改土的功能,真正形成了高標準的“水工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為關鍵要素的農田林網配置模式,農田防護效益極大提高;本發明技術可操作性強,成本低,適宜在廣大濱海鹽堿地區實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濱州學院,未經濱州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1013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