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納米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06430.8 | 申請日: | 2017-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1128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27 |
| 發明(設計)人: | 黃仕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L31/18 | 分類號: | H01L31/1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33216 | 代理人: | 朱楓 |
| 地址: | 321004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納米 薄膜 太陽能電池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晶氧化硅為窗口層的帶隙可調的納米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碲化鎘、銅銦鎵硒(CIGS)、硅基(非晶硅、微晶硅等)三類薄膜電池代表薄膜光伏市場的主流。與其他類型的薄膜電池相比,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還是比較低的,但是,由于硅基薄膜電池的原料在自然界的儲量豐富,采用的低溫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PECVD)工藝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容易實現大面積和自動化生產,與目前主流的半導體工業相互兼容,因此,它在轉換效率、產業化設備、工藝可靠性、成本等方面獲得了較好的綜合優勢,并且較早的進入了產業化階段。因此,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一直是國內外研究機構、光伏廠商等競相追逐的研究和開發的熱點。在目前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中,非晶硅薄膜電池的工藝技術發展最為成熟,但是,由于非晶硅存在的光誘導衰退效應限制了電池的本征吸收層厚度的增加,導致了非晶硅電池的效率較低。氫化納米晶硅薄膜材料是由硅納米晶粒和晶粒間界構成的納米結構材料,具有高的電導率、寬帶隙、光吸收等特性。利用量子限制效應,通過調節晶粒尺寸和晶化率來調節納米晶硅的帶隙大小,優化薄膜對不同波段光的吸收;另一方面,納米晶硅薄膜具有良好的光照穩定性,可以有效地減少光致衰退效應(S-W效應)。此外,由于納米晶硅薄膜的制備工藝與目前的非晶硅薄膜工藝具有良好的兼容能力,故在硅基納米薄膜太陽能電池、大面積顯示屏等中有較大應用。
由于太陽光的光譜能量范圍分布較廣,而單一的半導體材料都只能吸收其中能量比材料帶隙寬度大的光子,而超出帶隙寬度的多余光子能量是通過熱量而耗散,不能有效地轉換成電能。在p-i-n薄膜太陽能電池中,如果電池的激活層(i層,本征層)是由帶隙漸變的多層薄膜組成,那么波長較短的太陽光能被寬帶隙的本征層吸收,而長波較長的太陽光能夠透射過去讓帶隙寬度較小的本征層吸收,這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將提高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納米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備方法,改變納米晶硅薄膜帶隙寬度,以帶隙寬度逐漸變化的納米晶硅薄膜為本征層,改善電池的光吸收,以微晶氧化硅為窗口層,減少電池的非激活層的光吸收損失,最大限度地提高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為此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納米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制備方法包括:
1)制備帶隙寬度可調控的納米晶硅薄膜:利用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制備納米晶硅薄膜,具體工藝參數如下:射頻輝光的激勵功率為0.5~1.5W/cm2;氫的稀釋比(氫氣與硅烷的體積比)為40~120,襯底溫度為150~250℃;反應氣壓為150~500Pa,可以獲得帶隙寬度在1.65~1.25eV可調的納米晶薄膜;
2)氧化硅薄膜的制備;利用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制備微晶氧化硅薄膜,其生長及其摻雜與納米晶硅的方法完全相同,增加一CO2生長氣源;氫稀釋比固定為300,調節CO2稀釋比(體積比),微晶氧化硅的材料特性參數變化如下:當CO2稀釋比從0到1.5變化時,電導率由0.1S/cm下降到10-10S/cm,帶隙寬度從1.85eV增加到2.25eV;對于薄膜在光波長為500nm處的折射率而言,CO2稀釋比從0增加到1.5時,微晶氧化硅的折射率從4.1減少到2.5;CO2稀釋比固定為0.8,調節氫稀釋比,微晶氧化硅的材料特性參數變化如下:當氫稀釋比小于300時,暗電導率維持在10-8S/cm附近,氫稀釋比從300增加到450時,暗電導率快速增加到10-3S/cm;當氫稀釋比從0增加到450時,帶隙寬度從1.9增加到2.3eV;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師范大學,未經浙江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0643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31-00 對紅外輻射、光、較短波長的電磁輻射,或微粒輻射敏感的,并且專門適用于把這樣的輻射能轉換為電能的,或者專門適用于通過這樣的輻射進行電能控制的半導體器件;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這些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導體本體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轉換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輻射控制通過該器件的電流的,例如光敏電阻器
H01L31-12 .與如在一個共用襯底內或其上形成的,一個或多個電光源,如場致發光光源在結構上相連的,并與其電光源在電氣上或光學上相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