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身前部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01476.0 | 申請日: | 2017-0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317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17 |
| 發明(設計)人: | 中村邦彥;岸田卓也;藤森勝哉;鬼原誠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25/08 | 分類號: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高偉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身 前部 結構 | ||
1.一種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具備:
一對減震器殼體,其構成車輛的動力搭載室的左右的側壁,收容懸架裝置的減震器;
減震器座,其安裝于各所述減震器殼體的上部,固定所述減震器;和
儀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動力搭載室的后部,且其左右的緣部固定于相應的左右的所述減震器座,
所述減震器座具備:
減震器座上壁,其具有減震器固定部;
棚板部,其設置成從該減震器座上壁的周緣以臺階狀彎曲,位置低于該減震器座上壁;以及
側壁部,其從該棚板部的外緣向下方彎曲,與所述減震器殼體的上部固定,
所述儀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緣部固定于相應的左右的所述減震器座的所述棚板部,
還具備截面呈大致檐帽形的角部件,所述角部件連結所述儀表板零部件和所述減震器殼體的側壁的外側面,
還具備殼體加強部件,所述殼體加強部件與各所述減震器殼體的側壁的外側面結合,并與所述減震器殼體共同構成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閉截面部,
所述殼體加強部件固定于所述角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具備連接托架,所述連接托架固定于所述減震器座的棚板部中的、與所述儀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位不同的部位,
所述角部件固定于所述連接托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減震器座的所述側壁部接合于所述減震器殼體的內側面,
在所述減震器殼體上設置有使所述減震器座的所述側壁部向外露出的缺口部,
所述角部件具有接合部,該接合部經由所述缺口部接合于向外露出的所述側壁部。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儀表板零部件具備:
儀表板上板,其覆蓋所述動力搭載室的后部上方;和
下部側橫梁部件,其接合于該儀表板上板,與該儀表板上板共同構成在車身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封閉截面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具備左右一對前側架,該左右一對前側架配置于各所述減震器殼體的車寬方向內側位置的下方,
由所述殼體加強部件和所述減震器殼體構成的左右的封閉截面部,以及由所述儀表板上板和所述下部側橫梁部件構成的封閉截面部,共同構成將左右的所述前側架接合起來的框架。
6.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減震器座的板厚為所述減震器殼體的板厚的2倍以上。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減震器座的板厚為所述減震器殼體的板厚的2倍以上。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減震器座的板厚為所述減震器殼體的板厚的2倍以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0147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線路板的引腳修整裝置
- 下一篇:一種可同時加工兩根雙絞電線的刀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