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污油回收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000952.7 | 申請日: | 2017-0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641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10 |
| 發明(設計)人: | 蓋忠輝;蔣立民;李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黑龍江吉納森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40 | 分類號: | C02F1/4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63161 黑龍江省大慶市讓胡***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集油槽 污油 污油回收裝置 刮油板 減速機 螺桿泵 液位計 輸油管 油田含油污水處理 微生物技術領域 底部連通 影響生產 自動回收 連通處 收油槽 結塊 內液 啟停 氣浮 檢測 | ||
本發明屬于油田含油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污油回收裝置。該裝置,包括一個減速機1,減速機帶動左右兩個刮油板2,刮油板收集的污油分別進入集油槽3內,集油槽底部連通,連通處設有輸油管4,輸油管下部連接螺桿泵5,集油槽內設有紅外液位計6,由液位計檢測收油槽內液位并控制螺桿泵的啟停。本發明能夠解決容器氣浮和微生物技術領域提供污油自動回收,避免污油結塊,影響生產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油田含油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污油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多數油田進入開發后期,采出液綜合含水率逐年增加,同時處理難度也相應增大。除了常規的重力式沉降和過濾工藝外,油田最近幾年采用了大量新的污水處理工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溶氣氣浮技術和微生物技術。
溶氣氣浮除油原理主要是利用油水間表面張力大于油氣間表面張力,油疏水而氣相對親水的特點,將空氣通入污水中,同時加入浮選劑使油粒粘附在氣泡上,氣泡吸附油及懸浮物上浮到水面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氣浮法主要去除的是殘余浮油和不含表面活性劑的分散油。氣浮除油工藝是在20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污水處理裝置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各油田生產實際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后端根據凈水回注要求可設一級過濾和精細過濾裝置。浮選流程處理效率高,設備組裝化、自動化程度高,現場預制工作量小。
微生物處理技術是針對部分油田污水采出量較大,回用量不夠,必須處理達標外排而設計的。原水經過平流隔油池除油沉降,再通過溶氣氣浮凈化,然后進入曝氣池、一級、二級微生物降解池和沉降池,最后通過砂濾或吸附過濾達標外排。一般情況下,經過上述流程凈化,排放水質可以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溶氣氣浮工藝和微生物處理工藝采用的設備都是池體性狀,這明顯區別于常規的罐式的沉降和過濾工藝。溶氣氣浮和微生物破乳分離出來的原油一般通過刮油機收集,但是由于這種收油方式是直接從刮渣機沿用過來的,沒有充分考慮到原油的物化性質以及油田冬季寒冷的現狀,經常出現原油結塊,堵塞管道,影響處理效果,嚴重的已影響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應用到含油污水處理領域的溶氣氣浮技術和微生物技術,存在的收油技術不合理,影響生產的問題,提供一種自動污油回收裝置。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自動污油回收裝置,包括一個減速機1,減速機帶動左右兩個刮油板2,刮油板收集的污油分別進入集油槽3內,集油槽底部連通,連通處設有輸油管4,輸油管下部連接螺桿泵5,集油槽內設有紅外液位計6,由液位計檢測收油槽內液位并控制螺桿泵的啟停。
優選的,所述減速機為兩個刮油板提供動力,這樣可節省成本,降低能耗。
優選的,所述刮油板的運動行程為80-100 cm,而不是在整個池體內運動,80-100cm范圍內污油可被刮油機收集到集油槽內,100cm范圍外的污油在氣動攪拌的作用下,可以流淌到刮油機刮板范圍內,從而被刮油機收集到集油槽內。
優選的,所述集油槽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傾斜角度為10-30°,傾斜方向為集油槽底部連通處。
優選的,所述集油槽總容積不少于500 L,這樣可以避免設計額外的儲油緩沖罐,使集油槽兼有集油和儲油兩種功能。
優選的,在所述減速機的轉速可調,其轉速可隨著池體內污油多少進行調節,當污油多時,刮油速度加快,當污油少時,刮油速度減慢。
優選的,在所述集油槽底部設計電伴熱裝置,保證集油槽內溫度40度以上,使污油保持為流體狀態。
優選的,在所述螺桿泵的出油管道上設置一止回閥。
優選的,在所述輸油管管徑為200-400 mm,防止管徑太小,引起管道堵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黑龍江吉納森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黑龍江吉納森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00952.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