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解質組合物、二次電池和二次電池的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80050374.1 | 申請日: | 2016-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320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山口征太郎;宮田壯;藤田正博;陸川政弘 | 申請(專利權)人: | 琳得科株式會社;學校法人上智學院 |
| 主分類號: | H01M10/0568 | 分類號: | H01M10/0568;H01M10/052;H01M10/058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煜;魯煒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解質 組合 二次 電池 使用方法 | ||
1.二次電池,所述二次電池具有電解質組合物、正極和負極,所述電解質組合物含有下述(A)成分、(B)成分和(C)成分,
(A)成分:熔點為200℃以下的離子性化合物,其中不包括下述(B)成分和(C)成分;
(B)成分:包含元素周期表第IA族或第IIA族的金屬離子的離子性化合物;
(C)成分:兩性離子化合物,
所述(B)成分的含量相對于(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總計為1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
所述(C)成分的含量相對于(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總計為0.1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充電時的截止電壓的上限為4.4~5.5V。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電池,其中,所述(A)成分是包含吡咯烷鎓系陽離子的化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電池,其中,所述(A)成分是包含具有氟原子的磺酰胺系陰離子的化合物。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二次電池,其中,所述(B)成分是包含鋰離子的化合物。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二次電池,其中,所述(C)成分是下述式(III)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Y+表示包含1個或2個以上氮原子或磷原子、且具有1個鍵合位的陽離子性基團;Z表示與Y+的氮原子或磷原子鍵合且碳原子數為2~5的亞烷基。
6.電解質組合物,其含有下述(A)成分、(B)成分和(C1)成分,
(A)成分:熔點為200℃以下的離子性化合物,其中不包括下述(B)成分和(C)成分;
(B)成分:包含元素周期表第IA族或第IIA族的金屬離子的離子性化合物;
(C1)成分:下述式(III)所示的化合物,
式(III)中,Y+表示包含1個或2個以上氮原子或磷原子、且具有1個鍵合位的陽離子性基團;Z表示與Y+的氮原子或磷原子鍵合且碳原子數為2~5的亞烷基,
Y+表示下式(IV)所示的陽離子性基團,
式(IV)中,R9表示具有醚鍵的碳原子數為2~11的氰基烷基,R10、R11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具有或不具有醚鍵的碳原子數為1~10的烷基、具有或不具有醚鍵的碳原子數為2~11的氰基烷基、具有或不具有醚鍵的碳原子數為2~10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數為6~20的芳基,此外,R10與R11可以彼此鍵合并包含氮原子而形成環,*表示鍵合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解質組合物,其中,所述(A)成分是包含吡咯烷鎓系陽離子的化合物。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電解質組合物,其中,所述(A)成分是包含具有氟原子的磺酰胺系陰離子的化合物。
9.根據權利要求6~8中任一項所述的電解質組合物,其中,所述(B)成分是包含鋰離子的化合物。
10.二次電池,其具有正極、負極、以及權利要求6~9中任一項所述的電解質組合物。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電池,其中,充電時的截止電壓的上限為4.4~5.5V。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琳得科株式會社;學校法人上智學院,未經琳得科株式會社;學校法人上智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8005037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非水電解質電池及電池包
- 下一篇:蓄電裝置以及電極單元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