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撓性管以及使用該撓性管的插入設備和內窺鏡有效
| 申請號: | 201680003897.0 | 申請日: | 2016-04-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99011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9 |
| 發明(設計)人: | 荒木康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奧林巴斯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A61B1/00 | 分類號: | A61B1/00;G02B23/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輝;于靖帥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撓性管 以及 使用 插入 設備 內窺鏡 | ||
撓性管是多個具有密卷部和疏卷部的螺旋管嵌合而構成的,該多個螺旋管是將帶狀的線材卷繞而成的,該撓性管配置為第一螺旋管的疏卷部被所重疊的第二螺旋管的密卷部覆蓋,從而具有均勻的硬度和彈性,該撓性管被用于插入設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設置于插入部、以均勻的曲率彎曲并且插入性良好的具有彈性的撓性管以及具有該撓性管的插入設備和內窺鏡。
背景技術
通常,內窺鏡的長條的插入部被插入到存在彎曲部位的體腔內或者管腔內。插入部由被插入的前端側的前端部、與前端部的基端側連接的彎曲部以及與彎曲部連接并且將與操作部之間連接起來的撓性管構成。在前端部至少搭載有攝像光學系統等。
該彎曲部由與關節部位連結的多個環狀部件構成,通過被線牽引而主動地進行彎曲動作。撓性管在插入時接著彎曲部被插入,進行彎曲以適應管腔內的彎曲狀況并且負責向被插入的前端部傳遞推進力。并且,在作為撓性管而被安裝于插入部的情況下,是如下的層疊構造:在螺旋管上包覆網狀管,進一步包覆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等彈性部件的管構成的外皮部。
作為用于該撓性管的螺旋管,例如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97327號公報中提出了密卷(或者,密合卷)部與疏卷部交替地配置的構造,其中,該密卷部是將帶狀的線材以密合的方式卷繞為螺旋狀而成的,該疏卷部是將該線材隔開規定間隔地卷繞為螺旋狀而成的。關于該螺線管,通過配設疏卷部和被賦予了初始張力的密卷部,即使對撓性管施加較小的負荷,撓性管也維持直線狀態而不撓曲,在與大腸等彎曲部位接觸時,撓性管較大程度地撓曲,由此不會對腸賦予較強的張力,不會給患者帶來負擔。而且,由于密卷部被賦予了初始張力,因此具有以下這樣的技術特征:具有當去除了對撓性管的負荷時想要恢復成直線狀態的良好的彈性,容易實現腸的直線化。
發明內容
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97327號公報所公開的螺旋管中,密卷部與疏卷部交替配置,在彎曲時疏卷部容易彎曲,因此不是以均勻的曲率進行彎曲的。這是因為密卷部與疏卷部的硬度相差較大,因此,如后述的圖5A所示,疏卷部比密卷部容易彎曲。例如,在將插入部從觀察對象的管腔部的開口插入并且為了推進其前端部而想要進行壓入時,在從比較筆直的密卷部變為容易彎曲的疏卷部時,操作人員考慮改變手持位置或作用力的增減以使撓性管即使沒有平滑地彎曲也能夠順暢地插入。而且,由于疏卷部沒有被賦予初始張力,因此即使去除了對撓性管的負荷,想要恢復成直線狀態的彈性也較小。
本發明提供撓性管以及使用該撓性管的插入設備,該撓性管通過分配第二螺旋管的密卷部來補足第一螺旋管的疏卷部從而對疏卷部補充的硬度和彈性,使密卷部和疏卷部取得相同曲率的彎曲,從而能夠發揮期望的彈性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插入動作。
基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撓性管具有將線材卷繞為螺旋狀而形成的多個螺旋管,該多個螺線管以中心軸相同的方式分別重疊嵌合并且兩端被固定,該撓性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螺旋管包含第一螺旋管和第二螺旋管,并且所述第一螺旋管和所述第二螺旋管分別具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密卷部和與該密卷部的至少一端相鄰的疏卷部,所述第二螺旋管的密卷部以與所述第一螺旋管的疏卷部重疊的方式嵌合配置于所述第一螺旋管的疏卷部上。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主體的外觀的結構的圖。
圖2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撓性管的縱截面構造的圖。
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螺旋管與第二螺旋管的側面的位置關系以及各撓性管的硬度和彈性的關系的圖。
圖4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螺旋管和第二螺旋管在以補足彼此的硬度的方式嵌合的狀態時彎曲的形狀的剖視圖。
圖5A是示出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螺旋管或者第二螺旋管彎曲的形狀的圖。
圖5B是示出在第一螺旋管與第二螺旋管嵌合的狀態時彎曲的形狀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奧林巴斯株式會社,未經奧林巴斯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8000389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