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可升降式底盤有效
| 申請號: | 201621302693.0 | 申請日: | 2016-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2311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09 |
| 發明(設計)人: | 翟俊霖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卡豹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17/052 | 分類號: | B60G17/05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508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升降 底盤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底盤升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可升降式底盤。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底盤升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改變空氣減震器的高度,二是改變液壓減震器的高度,這兩種都是通過改變懸掛中減震器的高度來實現的。對于懸掛系統來說,應用最廣泛的自然是空氣懸掛系統,而在系統組成上它主要是由控制電腦、空氣泵、儲壓罐、氣動前后減震器和空氣分配器等部件組成。主要用途就是控制車身的水平運動,調節車身的水平高度以及調節減震器的軟硬程度。通常來講,裝備空氣式可調節懸掛的車型前輪和后輪的附近都會設有離地距離傳感器,按離地距離傳感器的輸出信號,行車電腦會判斷出車身高度變化,在控制空氣壓縮機和排氣閥門,使彈簧自動壓縮或伸長,從而降低或升高底盤離地間隙。
但現有的空氣懸掛系統是采用普通彈簧或彈簧鋼板作為彈性元件,而普通彈簧或彈簧鋼板普遍存在以下缺陷:a、彈性系數固定,車輛高度隨承載質量變化而變化;b、減震性能較差,舒適度低;c、設計高度固定,難以調節;d、重量大,導致整車重量加大。隨著汽車制造研發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道路的起伏不同調高或調低底盤高度,采用現有空氣懸掛系統的車輛,已不能夠適應多種路況條件下的人們對操控性及舒適性的要求。
因此,針對現有空氣懸掛系統底盤汽車的缺陷,為實現貨箱的自動升降,使得取放貨物更加方便,如何開發一種自動升降式底盤用以取代傳統的底盤,已成為一種發展主流和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可升降式底盤。
本實用新型主要在空氣懸掛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實現了底盤車架的自動升降,以實現底盤車架的自動升降,拋棄了以普通彈簧作為彈性元件的傳統懸架,用空氣彈簧取代了普通彈簧作為彈性元件,并利用了氣體的可壓縮性以及膨脹性,加上阻尼的伸縮運動配合達到底盤車架自動升降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可升降式底盤,包括車輪1、車橋2和底盤車架3,所述底盤車架3通過懸掛連接板5與空氣懸掛裝置4的上端連接;所述底盤車架3上安裝有阻尼減震器7,所述阻尼減震器7與“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活動連接,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分別與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的下端和所述車橋2連接,所述“V”型擺臂6通過設置在其左側支臂上的旋轉軸8與所述底盤車架3連接,使得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進行上下伸縮時通過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以所述旋轉軸8為軸心帶動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上的所述阻尼減震器7及所述底盤車架3進行上下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與右側支臂之間的夾角為90-150°;優選地,所述“V”型擺臂的左側支臂與右側支臂之間的夾角為110-140°;更優選地,所述“V”型擺臂的左側支臂與右側支臂之間的夾角為120-135°。
進一步地,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的長度大于等于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的長度;優選地,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的長度是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的長度的1-2倍;更優選地,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的長度是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的長度的1.2-1.5倍。
進一步地,所述阻尼減震器7與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的端點位置可拆卸連接,所述旋轉軸8與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的中部位置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阻尼減震器7通過活動軸9與所述“V”型擺臂6的左側支臂活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阻尼減震器7通過支架10固定安裝在所述底盤車架3上。
進一步地,所述底盤車架3上靠近所述車輪2的位置安裝有用于檢測所述底盤車架3高度變化的離地距離傳感器。
進一步地,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與所述“V”型擺臂6的右側支臂的中部位置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在豎直方向上進行上下伸縮。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進行上下伸縮時,所述右側支臂與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的連接點隨所述空氣懸掛裝置4在豎直方向上直線移動。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卡豹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卡豹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130269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